<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956节
    他只是计算,朝廷能不能在满足这些条件下,腊月前凑足剩下的四百余门火炮。

    至于这些条件,只要自己说可以完成任务,那么剩下的要求朝廷也自然会满足。

    朱允熥笑着点点头:“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具体需要什么,只管和内阁提,便说是孤的意思。”

    京师这边涉及钢铁行业的工厂,早晚是要搬迁走的。

    总不能让大明朝的京师应天城,日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再也不见蓝天白云。

    将重污染的产业转移走,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产业和污染,是必然存在的事情,没道理一棍子全都打死,就不做这些事情了。

    但应天城却是大明朝的京师所在,于情于理也不能太过埋汰人。

    反倒是如将作监火器研发厂和龙江造船厂研发室,这样的存在是需要保留,并且还要进一步扩大,留在应天城范围内的。

    朱尚炳这会儿功夫,也已经摸够了那门重达三千公斤的重型火炮,悄无声的走了过来。

    “要是有条铁路能从应天城直达西域就好了,便是再多的火炮也能送过去。”

    他只是随口嘟囔了一嘴。

    朱允熥却是很赞同的点头道:“内阁已经做出了一个长达十年的计划,有关于改进京师连通边缘地区的道路问题。”

    应天城地处中原以东,在计划之中,是要有三条分别连同北方、南方、西方的铁路和水泥路的。

    至少是要有这三条大动脉,途径各处要紧地方。

    朱尚炳颇是有些意外,默默的冲着朱高炽使了使眼色。

    大有一副,我一言而中的意思。

    朱高炽默不作声。

    内阁有十年计划,同样的税署也有诸多计划。

    只是朱尚炳这个憨憨一直在上直亲军卫当差,所以才会不知道罢了。

    而这边,让将作监为西征做准备的事情已经敲定,朱允熥便转身带着两人离去。

    至于说军中所需的火铳。

    大都督府那边自然会和工部、将作监敲定细节的。

    明军更大批量的换装火器,已经不是一个争议的问题,而是一个必然要做的事情。

    等朱允熥离开将作监在应天外城的试验厂,自朝阳门回到内城。

    就发现了城中的不一样。

    东城区域的各部司衙门,已然有不少人是等候在这里的。

    很显然,有人先前是关注了自己去向的。

    其中有户部尚书夏元吉,还有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白玉秀,以及其他部司衙门的官员。

    而在最前面的,却是皇城东墙根下书报局里做管事的孙青书。

    他当初因为岁数大了,已经没了入仕从政的念头,便一直在书报局做着文报的事情,连带着传播心学。

    不过这两年心学也有所改进。

    在理论之下,还增加了不少实践的东西。

    总的来说,已经和原本该出现的心学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如果再以心学而论的话,倒是有些偏颇了。

    而今,更应该称之为新学。

    从天下和百姓出发,一切有用的、先进的、未有的、已有的,都是值得分析、改进和利用的。

    孙青书不在朝中为官,但因为书报局和文报的存在,在朝中和民间却有着不俗的身份和地位。

    他站在路边,看着回城的朱允熥,满脸笑容的拱手上前。

    “小人恭贺殿下,今日获封东宫太子。”

    在他之后,则是夏元吉、白玉秀等人的贺喜了。

    虽然现在朱允熥还没有经过册封大典,但旨意却是实实在在的下来了,皇帝也不可能再有所改变。

    而如果一切都按照现在走,在大明永盛朝之后,皇帝位便是朱允熥的了。

    容不得这些人不来恭贺。

    朱允熥下了马,拱手还礼。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官员们,有过去支持洪武新政的,也有过去反对洪武新政的。

    但随着朱标登基,自己被册封为皇太子,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现在谁还能不清楚,大明会将新政一直持续到底。

    没人愿意再强硬固执的对抗新政。

    那等真正顽固不化的,也早就被砍了脑袋,或是回归故里。

    在朝中的,不论到底是否真心赞同新政,明面上都不可能再有什么言语了。

    如今倒是要更加的注重官场吏治,防止朝中和地方上的官员们,会衍生出更多的手段去贪腐受贿、鱼肉百姓。

    在与一众官员简略交谈之后,朱允熥总算是将这些希望能在自己面前拉眼缘的官员给送走。

    现场,便只剩下了夏元吉、白玉秀、孙青书三人。

    孙青书依旧是最先开口的。

    “殿下,今日书报局已经在加急赶印这一期的文报,会着重提到洪武新政,以及各项新政对我朝的益处,并且会尝试带起民间讨论,我朝接下来的朝政国策,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朱允熥点点头:“锦衣卫那边还在一直和你们对接消息吧。”

    孙青书点点头。

    而朱允熥提到的锦衣卫和书报局对接消息,则是书报局利用锦衣卫在地方上的暗哨优势,掌握天下人心动向,符合情况的推动舆论的走向。

    朱允熥见孙青书点了点头,便说道:“最近再多出一些,有关于前汉、前唐征讨治理西域的文章,再说一说西域对于我朝的价值,看看民间有多少声音,是希望能去西域长长见识,打拼打拼的。”

    前汉为何会退出西域,盛唐又为何在坚持了无数年之后放弃西域。

    无外乎是鞭长莫及,加之汉民人口基数太小。

    等日后大明收复西域,继续向西延伸属于大明的势力,必然会迁发百姓前往西域。

    但在此之前,还是要先在民间打下基础,铺垫一下西域的前景。

    将世界屋脊,变成大明后花园里的一座假山,算得上是朱允熥目前能想到的,有生之年可以达成的目标。

    而在完成这个目标之后,大明只有等待下一次科技的大发展,才有可能继续前进了。

    孙青书重重点头,这样的事情书报局已经做过很多次了,现在不过是宣传西域而已,算不上太难的事情。

    随后朱允熥就看向夏元吉,脸上笑了笑。

    而夏元吉,则是露出一张哭脸。

    “户部绝不会拖朝廷后腿!一应所需的粮草物资,户部定然会按照计划,如数调拨至各处!”

    夏元吉掷地有声的给出一个承诺。

    朱允熥点点头,没有再多说。

    眼下的大明朝堂,算起来依旧是户部干的事情最多最累。

    每一天都是海量的钱粮收支需要计算。

    可如果仅仅是计算的话,不过是废些时间和笔墨罢了。

    更为关键的是,户部还需要统筹整个大明的钱粮赋税,需要平衡每一项开支。

    便说朱允熥刚刚在将作监定下的一千门火炮的需求。

    仅仅是这一项,户部就至少要拿出五万两白银,炮弹和火药另算。

    这个价格,已经算是很低的了。

    在后来的万历朝,一门原始的一百九十公斤的大神炮,一门造假就要十二两白银。

    光是西征计划,户部仅是火器一项,就要准备不下三十万两白银预算。

    朱允熥伸手拍拍夏元吉的肩膀。

    “户部的差事是重担,重担必然是要以重权辖之。”

    “你入阁的事情,不要急,会很快。”

    ……

    第七百二十八章 开业日

    如今说来,都已经可以用当年指代了。

    在当年,朱允熥开始参与大明朝政的时候,最早就是将解缙、夏元吉、铁铉三人给聚集在了一起。

    而今。

    解缙已经是大明心学扛把子。

    铁铉东镇瀛洲多年,回来之后便一举踏进内阁,如今还在九边忙着整顿边军和草原牧民的关系。按照时间节点来算,要不了多久,铁铉也就能重新返回朝廷了,到时候恐怕又要有一波封赏以及权力的转移。

    而在三个人里面,反倒是夏元吉起步最早,但却又成了如今三人里唯一一个不是内阁成员的。

    如今的内阁之中,首辅任亨泰兼着礼部尚书的差事,翟善则是以吏部尚书进入内阁的。解缙掌户部、工部事,高仰止掌三法司事。

    等之后的铁铉回京,大概是要将兵部事给担起来,或许还会加一个兵部尚书衔。

    于是夏元吉就彻底变得尴尬起来了。

    昔年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成了朝堂大员,只有自己貌似是还在‘原地踏步’。

    他不是没有动过入阁的心思和念头。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