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957节
    只是如今内阁中,文官成员就有足足五人了,若是自己再寻求进入内阁,内阁文官成员就要上升到整整六人。

    而作为军方代表的大都督府那边,到现在也只有徐允恭、沐英、李景隆三人在内阁办事。

    常升和蓝玉两人,则一个在南域领兵,一个在西北操练兵马。

    自己想要入阁,大都督府和军方是否会同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夏元吉便对能否入阁的事情,少了一些心思,安心干着户部的事情。

    毕竟如今大明有钱的,是那种国库敞开了用的有钱,户部的地位和权力,这些年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

    户部的人现在出去,那可真的一个个都是财神爷,远不是过去那种戏称。

    就说户部衙门内,十万两以下的预算,都不需要夏元吉亲自审理,皆是交由户部侍郎会同各司审理决定,最后才会送到夏元吉面前身披盖印。

    可当入阁的话,从朱允熥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夏元吉还是心头一跳。

    他立马躬身:“臣……臣……”

    朱允熥笑了笑,又拍拍夏元吉的肩膀:“户部的担子本来就重,国家开支进项,一笔笔账目容不得出错。国家能否良性发展,能否不陷入寅吃卯粮的地步,都要看户部如何统筹。户部入阁,一是因为你户部这些年做的不错,二是顺应时势。多的话不必说,不管在什么位子,替大明管好钱袋子,才是最重要的。”

    入阁啊。

    成为内阁大臣。

    这可是如今整个大明朝,数万文武官员们共同的梦想。

    大明自洪武十三年裁撤中枢丞相,便相当于是终结了中原传承千百年的丞相制度。那时候六部九卿的权力,便是最大的。

    而随着内阁的设立,某种意义上来说,相权是再一次的复苏了。

    只不过再也没有过去那等执宰天下的滔滔权柄了。

    但终究还是万人之下的位子,一言一行都能在天下掀起一波浪潮。

    在丞相制度废黜的当下,谁人不想入阁?

    而当夏元吉动容不已的起身抬头,却发现朱允熥已经领着朱高炽、朱尚炳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留在夏元吉身边的白玉秀和孙青书两人,则是笑容满面的冲着夏元吉拱了拱手。

    “恭喜夏尚书,不日入阁,可喜可贺。”

    夏元吉一时间满面红光,连连摆手:“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当不得!当不得!”

    孙青书是三人里唯一没有官身的,顾忌也就少了很多。

    他看向周围,随后轻声道:“时辰也不早了,今日殿下获封东宫太子,夏尚书确认入阁,当是双喜,不如由孙某做东,稍晚一些在教坊司摆上一桌,我等今日把酒言欢否?”

    白玉秀年轻,脸上带笑的看着孙青书,又看了一眼夏元吉。

    这事自然是要不日即将入阁的夏原吉点头才行。

    夏元吉也不会落人情面,欣然点头,却是又道:“还是得要等下衙之后才行,国事要紧,万事当以国事为先。”

    孙青书脸上笑容更盛。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

    “夏尚书放心,孙某先行定下雅间,便遣人在户部外等候。”

    ……

    随后两日,朝廷旨意明发,昭告天下,朱允熥成了实实在在的大明皇太子,入主东宫,成为大明储君。

    而今,只剩下一场册封大典罢了。

    但朝堂之上的风向,却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转变。

    更多人旗帜鲜明的在朝堂之上喊出要加强洪武新政的力度,在永盛元年到来之际,推动更进一步的永盛新政。

    争取在短时间内,朝野上下打造出一个永盛盛世来。

    而按照锦衣卫潜伏在地方上的缇骑暗哨传讯,地方上原本有关于洪武新政的不恭言论,也在这段时间消失了很多。

    总体来看,随着朱允熥正式册立为大明太子,人们已经能看到朝廷推行新政的决心,是不可能随着皇权的更迭而发生改变的。

    既然不能反抗,便只能是选择乖乖的躺下。

    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年的洪武新政,真正取得最大的成就,即砍了无数明确反对新政的脑袋。

    唱衰洪武新政,反抗改制的人,死了一片。

    剩下摇摆不定的人,在看清当下的局势之后,很容易就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而朱允熥在这几日,却并没有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就搬去东宫居住。

    西安门外,玄津桥边的太孙府,也换了一块门匾,改成了太子府。

    东宫那边,倒是汤鹊清和沐彩云带着几个孩子住了过去。

    太孙府这些年在宫外有不少产业,虽然赚的不多,但凭着冰食、甜食以及橄榄球赛,也算是攒下来亿点点属于太孙府的私产。

    朱允熥没去东宫,却知道汤鹊清已经带着沐彩云,正在大刀阔斧的要给东宫各处宫殿重新装修。

    他还听说,两个丫头还准备将乾清宫和养心殿,以及宫里头娘娘们住的宫殿都修缮一遍。

    钱从当初的太孙府账上出,不走户部和内府库。

    权当是她们这些小辈的给长辈们尽尽孝心。

    太孙府的账目是清清楚楚的。

    不是和常家合作的项目,就是和户部合作的球赛,账目清白,全然没有贪墨的风险。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人,对晚辈的这份孝心,自然是欣然接受了的。

    这就很是奇怪。

    朱元璋往日里,总是会对朱标的兄弟们严苛节俭要求,但是到了孙媳妇儿这里,便不会有这样的要求了。

    只要钱是清白的,便由着这帮小辈们去弄。

    朱允熥对此自然也没说什么。

    他安安静静的待在西城项目上,等着七夕日的到来。

    观景湖居住区,如今大抵也只有他原本所在的那座院子,被扩建了一圈,就贴着观景山河观景湖,圈出了一片地。

    里面也不曾有什么大动工的意思。

    就是简单的几座屋舍,大多都是被灌木和假山流水覆盖。

    这几日,朱允熥便一直待在宅院里。

    西城的事情,已经不需要他出面了,商号、银号还有西城项目的几个管事,就能做出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宋柳红如今不光是负责西城项目景观营造的事情,还分派到了成衣城和西城活动项目的差事。

    然后她除了要在西城项目上做事,还要对外衔接城外纺织工厂的事情。

    二八年华的小姑娘,整天带着几个宫中派出来的嬷嬷风风火火的走街串巷,倒是引来一片看好。

    至于说朝中的事情,也完全不需要朱允熥这位新晋滚烫的太子爷插手。

    内阁现在已经承担了朝中大半的事情。

    皇帝更多的时候,是和内阁确定国家下一步的计划。

    倒是内阁里的高仰止,手中的隐性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因为皇帝让出了很多的决策权,所以就需要三法司有更高的检察权,来监督朝堂百官的施政过程。

    就这么一直平平稳稳的,时间终于是到了七夕节。

    昨天,内阁就代替朝廷下发了行文,七夕节一整天,应天城金吾不禁。

    这就意味着,七月初六夜里头,应天城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无数挂满彩灯的鹊桥,在应天城里被点亮。

    而在西城项目上。

    从各处入口开始,便是彩灯连绵。

    坐落在核心观景湖区的一座鹊桥,经过将作监的能工巧匠亲手打造,通过湖心的几座原本就特意留下的小岛,被串联在一起。

    远远的站在湖边,就能看到一条灯带鹊桥,横跨整个观景湖。

    等到了七月初七的早上。

    天色一亮。

    西城项目的四处入口,便已经是被应天百姓给围的水泄不通。

    漫长的人群,排队已经排到了中城街道上。

    十文的入场券,就能进入西城项目内,还能凭这张入场券,在西城无限续杯各处设置的冰镇酸梅汤,以及一份原味冰激凌。

    这对于那些最节俭的百姓而言,是完全值得花这十文钱的。

    至于说一家人需要在五座美食城用餐。

    百姓们也可以选择价值两百文的家庭套票。只要是应天府户口上登记的一户人,就可以在各处美食城专门的大食堂,敞开肚子吃上一整天。

    按照应天府最新的工钱来算,一个成年人在工厂做工一天,就能拿到四五十文的工钱。

    两百文,不过是五六天的工钱罢了。

    而一户人家,大多都能有五六口人。

    这是一笔很划算的账。

    也正是因此,从天没亮的时候,整个应天城就动了起来。

    朱允熥是在一片喧闹声中,被人叫醒。

    躺在床上,朱允熥瞪大双眼,就看到朱高炽和朱尚炳这两位大明朝最佳翘班选手正低头盯着自己。

    “你还不起来?外头都忙成什么样子了,快出去帮忙啊!”

    朱高炽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愤愤不平的喊了一声。

    朱允熥这才看清,这位老兄的衣服,也不知道是经历了什么风暴,衣袖已经和肩膀分离,只剩下几根线拉扯着两边。

    在两人催魂一般的催促下,朱允熥草草的用冷水擦了一把脸,就出了院子。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