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955节
    朱允熥终究还是如朱高炽所说的一样,带着他们到了这里。

    当初朝廷要彻底革除西南土司制度,他作为皇太孙,领兵西南,就是先来的将作监,将当时最新打造出来的迫击炮首次用到了战场上。

    效果自然是显著的。

    原本困扰明军的西南大山地形,那些过去能借助高山沟谷躲藏在大山里的土司,如今在迫击炮面前,已经是藏无可藏、躲无可躲,无处遁形。

    而西南之所以能这么快速的结束革除土司制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新式迫击炮的出现,得以实现。

    战争打的是什么?

    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更先进的训练模式,更先进的军事器械,更完善的后勤补给。

    “西域和西南不同,迫击炮能在西南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丰厚的收益,但若是换到西域那茫茫戈壁,就不一定能有一样的效果了。”

    将作监在城外的实验厂区,朱允熥轻声解释着。

    朱高炽在一旁好奇的询问道:“所以这一次,将作监又有新的东西弄出来了?”

    朱允熥摇摇头,以至于原本还充满好奇的朱高炽,不由的露出失望的神色。

    他也只是笑了笑,未曾言语。

    就算自己给将作监弄出了无数的设定,那也不可能让将作监时不时就弄出新东西来。

    工业科技的发展,越往后越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就像现在。

    大明所使用的火铳,也一直只是在枪管强度和击发方式上做改进。

    更高的强度,更快速的击发。

    但想要从火铳,直接蜕变到自动步枪,哪怕是栓动步枪,这中间都是差着无数的科技积累。

    真要是能那样。

    朱允熥反倒是希望能先弄出六管机枪来。

    凭着大明如今的资源整合,只要在西域的战场上一字排开千余把机枪,哪管对面是有多少敌人,直接扣动扳机不松手就好了。

    但是现实就是,大明现在的工业积累,还是原始初步的。

    不过,就算没有新式的武器出现,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却是目前工部和将作监的工作重点。

    卸任工部尚书的张二工,如今反倒是愈发的精神起来。

    不再被繁琐的部堂事务牵扯,张二工好似是焕发新春了一样。

    听京中某些抄袭书报局文报的小报透露。

    原工部尚书张二工,如今在家中,夜里头总能大显雄风。

    张二工此刻就陪在朱允熥几人身边,从一排排制造出来的火炮、火铳前走过。

    “如今将作监已经将我朝所有的火器重新分级分档。”

    “火炮方面,如今就有陆用轻、中、重三型火炮,皆是新式工艺制造。火铳则分类更多,亦有不下十五种,如今三型火炮,皆以配发装备军中,火铳则有一十一种装备军中,雨下四种还在测试之中。

    海军所用火器,则以轻型火炮和重型火炮为主,与陆用版有所区别,增加海上稳定装饰,补充射击准度。海军火铳则为两种,船上所用的长射程火铳,以及登陆所用的速射火铳。”

    庞大的露天库房,无数泛着金属光泽的火器,一字排开,密密匝匝。

    朱尚炳站在陆用重型火炮前,就已经是挪不开脚了。

    重达三千公斤的重型火炮(整个明朝最大的火炮也不超过两吨),一发炮弹,就能将一堵城门轰开。而这些,如今大多是配置在重要的关口和城防上的。

    张二工则是领着朱允熥和朱高炽,到了一排轻型火炮前。

    “最新式的轮式马拉火炮,整体重量只有五百公斤,全装可由一批驮马拉动。若是崎岖道路,可由四匹驮马分装运输,或一个小旗队的官兵转运。

    这一次朝廷即将出兵西域,臣和将作监同仁以为,军中当大批量装备这一批火炮,最是适合西域那边的地形和面对的敌军。”

    朱高炽饶有兴趣的听着张二工的介绍。

    朱允熥则已经是走到了这款火炮旁放置的介绍前。

    按照将作监的分级,这一款火炮,应当是介于陆用版轻型火炮和中型火炮之间的。

    五百公斤的重量,超过三百公斤以下的轻型火炮定级,一千公斤以上两千公斤以下的中型火炮定级。

    轻型火炮如今在军中,大多是用作大批量火力覆盖使用的。

    而中型火炮,则是作为攻坚和大火力攻击使用的。

    这款五百公斤级的马拉火炮,倒是更加专注于机动性和火力均衡了。

    朱允熥伸手拍在上扬的炮口上,目光看向张二工。

    “一千门炮,能不能做到?”

    ……

    第七百二十七章 让世界屋脊变成后花园里的一座假山

    当朱允熥说出一千门这款新式马拉炮的需求时。

    朱高炽的眉头不由的跳动了一下。

    即便是整整一千门火炮,按照每门火炮五百公斤去计算,那就是足足五十万公斤的钢铁用量。

    足足五百吨的钢铁啊!

    如果按照将作监最新确定的长度、重量单位计算的话,应当就是这个数了。

    朱高炽在心中快速的换算了一下。

    这还不论在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如果将这些都算上的话,那恐怕就得往六百吨的量去估算了。

    而且这款新式的马拉火炮,虽然说是可以仅仅使用一匹驮马就可以拉动,但如果是做长途运输的话,恐怕就得要两匹甚至是三匹驮马才能保证运输速度不会降低了。

    一千门火炮,就需要至少三千匹驮马。

    而一门火炮,又需要配备多少枚炮弹和火药呢?

    按照大都督府下的作战参谋部的军用品计划规定,明军所有的火炮营,在战时每门火炮的每个炮弹基数,都是以十二枚作为计算的。

    而这一个基数,也只是确保军队在一场战斗中最低活力保证。

    一般而言,按照大都督府的要求,最好是能保证有三个基数的炮弹供应。

    三个基数,就是整整三十六枚炮弹,以及所需的发射火药。

    这些加起来,就又有好两三百公斤重了。

    而考虑到这一次大明对西域用兵,必然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战斗,需要将大明的存在投射向葱岭以西,还要配合四川道、四川都司、陕西道、陕西都司仰攻高原,就需要更多基数的炮弹和火药供应了。

    这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军需供应!

    张二工的脸上也同样的,显露出一丝吃力。

    他犹犹豫豫半响后,才低声开口道:“殿下,将作监现在已经按照工部和大都督府前期的要求,打造出近六百门这款新式马拉炮,但是这一批火炮中,有三百门是要运往南征大军……”

    朱允熥直接说道:“南征大军的订单需求,先往后拍一拍。现在还有四百余门火炮的短缺,能否在大军西征前打造完毕?”

    “那要看朝廷什么时候下旨出兵西域。”

    张二工同样很直接的给出了一个答案。

    朱允熥想了一下。

    眼下快要到七月了,而西域那边八月底九月初的样子,尤其是北庭,就会有降雪出现。

    明军今年肯定是不可能出阳关,攻入西域的。

    但再此之前,朝廷却必然是要调兵遣将,囤积在阳关之后的肃州地界上,还会前出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哈密卫等地,提前做好部署。

    那么,最迟最迟也会在明年,也就是永盛元年的时候,大明就会正式对西域发起攻势。

    “今年腊月前,就要将这一千门炮装船,运往河南府。”

    朱允熥给出了一个时间节点。

    腊月前一千门火炮装船,从应天出发,走运河转黄河,抵达河南府。

    然后在河南府卸货,转到西部铁路上,经由西部铁路运输到陕西道,最后就要通过马匹将这一千门火炮,硬生生的拉到肃州卫和哈密卫的地盘上。

    漫长的河西走廊,就算朝廷调集更多的人力物力,恐怕也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将这一千门火炮送到哈密卫的西征前线去。

    至于大明进攻高原。

    即便是新型火炮,也很难派上用场。

    实在是那边地形太过险要,还不如多调集迫击炮送过去使用。

    张二工则是走到一旁,叫人拿了纸笔过来,一个人在那里写写画画的。

    朱高炽便开口道:“大青城那边如今已经豢养了不少良种战马,大青城北边的草场上,朝廷的马场也建成了,到时候可以下令让大青城将这批战马转到陕西道境内等候,配合朝廷筹集的驮马,一同转运火炮前往哈密卫前线。”

    朱允熥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这个转运方式。

    这里就体现出了当初营造大青城,拉拢招抚那些草原牧民的优势了。

    如今的大青城可不光光是单纯的为京师输送源源不断的牛羊肉,以及那些用作军需的牛羊皮,还在饲养着众多的良种战马。

    要知道,中原之地从古至今,都是不能大规模养育良种战马的,最近的也就是河套地区以及青海湖一带了。

    如今,大青城就坐落在河套地区的外河套,再加上一直掌握在大明手中的内河套地区,每年都为明军提供着大量的良种战马。

    倒是青海湖一带,如今还不在明军手中。

    那边。

    张二工在经过一系列的计算之中,终于是手掌重重的拍在那张布满文字的纸张上。

    他回过头,沉声道:“若是能在三个月内,将太平府矿那边的钢铁厂改进,就能为朝廷增加一条火炮生产线,这样臣就能保证在腊月之前,凑足一千门新式马拉炮,交付军中。”

    还有更多的问题和要求,是张二工没有说出来的。

    比如,这中间就需要增加不下三千名工人的要求,还有需要扩大太平府那边铜矿的开采量和冶炼量。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