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812节
    两人已经走进了田间地头。

    朱允熥随意一伸手,便捏下来一把已经到了灌浆阶段,开始变得沉甸甸起来。

    “还得要和少师说一说,辽东都司将转为辽东道,东北奴儿干地区将会设立奴儿干都司,到时候还得要少师操心,派些人手过去种植水稻。

    虽说那边气候只能种植一季,可土地却是肥沃的很,产量应当不会小。若是能快些开发出来,倒是可以缓解我大明北方的粮食问题。”

    袁素泰想了想,换了个话题开口道:“自从范少卿回来后,西边来的商船更多了,上林苑监收了不少种子,如今都在培育中,老臣是希望能再出一两样可食用的粮食。”

    “还得留意菜蔬种子,以后粮食够吃了,饭桌上的菜也得多些不同。”

    朱允熥补了一句,却没有提及他让朱允炆和孙成带人去北美的事情。更没有提,他还去信孙成,要求对方留意收集北美地区尽可能多的作物植物种子。

    能不能找到大明需要的作物种子还是两说。若是能找到,到时候拿来上林苑监也就是了。

    袁素泰没有多想,刚好现在又在衙门后的地里,便亲自指点了几处。

    随后这位朴素的老人,便拉着朱允熥,非得要留在上林苑监,尝一尝他们亲手种出来的粮食。

    朱允熥自然无有不从。

    陪着老人家吃了顿饭,聊了许久,一直到了午后才和朱高炽出了上林苑监。

    进了马车,往工部工坊过去的路上。

    朱允熥透着车窗看了一眼被甩在身后的上林苑监,低声道:“要让太医院的人多来看看少师,上年纪的人了,还是要多留意小心点。”

    朱高炽没有任何旁的言语,只是点点头将这桩事情记下。

    工部的工坊离着应天城并不远。

    坐落在江边下游位置。

    边上也顺带着建了一座小码头,方便原料和成品运输。

    “工部计划着,是再从这里修建一条铁路,连通上元门码头。”

    工坊就在眼前,朱高炽下了马车便与朱允熥说了一句。

    朱允疼脚步不停:“朝中最近对铁路的事情,有什么议论?”

    “是个好东西。”

    朱高炽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但是紧接着。

    他又转口道:“秦淮河那边的观光铁路,人人都说好。只不过,若是让朝廷拿出海量的铁,用于建造铁路,制造火车,大伙却都觉得为时尚早,也颇有浪费的嫌疑。”

    朱允熥皱眉问道:“工部怎么说呢?”

    朱高炽还没有开口回答,便听到前面已经有一大批人赶了过来。

    在这江边连绵的工坊,无数巨大的厂房和树立着的烟囱作为背景下,是一群身上满是污渍的工部官员和匠人走了过来。

    “张二工也在这里?”

    朱允熥望着人群簇拥下,走在最前面的工部尚书张二工,有些意外的凑巧。

    朱高炽看了一眼,解释道:“张二工基本不在工部衙门,事情都是交给两位侍郎处理的,只有难以决断的事情才会由张二工定夺。他平日就待在这边,年前为了方便,又将别处的几座工坊也一并搬到了这里。

    所幸,有内阁几位大学士在,不然工部那摊子事情,恐怕是要乱的。”

    说完之后,朱高炽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朱允熥。

    这是近来朝中发现的一个弊端。

    虽说如今朝廷取仕选官以本事论,可其中有不少人虽然本事高强,却不懂得如何为官,不懂如何运用自己的官位和权力。

    技术和官位产生了不少的冲突。

    张二工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他是大明的工部尚书,按理说是要在衙门里,管理着天下所有涉及工部的事务,决定地方上的行政方向。

    但他偏偏更专心于研究和制造。

    其实以朱高炽想的,河道总督大臣潘德善才是最合适的工部尚书人选。

    虽然潘德善如今身上也有工部尚书的头衔,但那是虚授,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但朱高炽也清楚,河道上离不开潘德善。

    朱允熥点点头。

    如何用好技术型官员,确实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了。

    “等这遍看过了,回头便议一议这件事。”

    ……

    第六百三十章 粪便的价值

    应天城的热度因为北征大军凯旋而归,始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高度。

    朝中,大朝会也按时进行。

    内阁总领,大都督府会同吏部、兵部,提取都察院等有司的审查结果,按照过往规矩往上提了一档对北征有功将士进行封赏。

    只是在这一次封赏之中,除了该升官的,该发财的,朝廷头一次将大多数授田将士的所赏田产分到了交趾道、占城道,以及两道以西方向已经有大明百姓及两道百姓迁徙定居的地方。

    按照内阁最新制定的制度。

    这些封赏的田地,并不需要受赏的将士家人前往,而是以托管给交趾道、占城道等地方官府,以南征大军监察的形式存在。

    每年扣除应缴的税赋,支出给耕种佃户的口粮,便只需要等着朝廷这边直接年终核算,转为将士户籍当地官府连同户部一同发放。

    “军中现在对南征大军的呼声很高,希望他们向西征伐的速度能再快一些,老夫如今已经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大朝会结束,朝臣们都需要围绕着这一次朝会将诸事办妥。

    望着满朝官员鱼贯而出,向着宫外走去。

    内阁首辅大臣任亨泰,双手团抱在一起,目光有些忧虑。

    解缙沉默不语,因为邹学玉即将上任直隶总督大臣,这算是如今当朝心学一派在地方上位置最高的封疆大吏了,他近来需要低调一些。

    徐允恭也不说话。

    毕竟事情牵扯到军方,内阁大臣表达忧虑,他这位内阁成员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今天军方可是实实在在得了不少好处的。

    已经回京的高仰止抬头看看天色,觉得近来若是得了空闲,倒是可以去江边秋游赏景。

    沐英看着众人不说话,他便打定主意也不说话。

    自己虽然是内阁大臣之一,却又有一个外戚的身份,还是在没有涉及到自己和军方根本的问题上前少说话为好。

    刚入内阁没多久的吏部尚书翟善,瞧着众人一个个都不说话,只好看向首辅,轻声道:“将士们求功心切也是可以理解的。南边打下的疆土很多,都是能种地的好地方。所说那边丛林瘴气弥漫,但南征军中如今也算是找到应对之法。

    地太多了,人太少。足以给军中有功将士封赏的。只是地方官府代为管理这一条,却还是要好生的琢磨琢磨,须得要朝廷能监管到位。

    若不然往后那一年,南边地方上说一句闹灾了,那这些个粮食是不是就不用给将士们了?到时候一个弄不好,就是军心动荡,营中哗变。”

    “南征大军目下会接过监管之权,相信南边的官府衙门不敢在大军眼皮子底下动手脚。”

    这个时候,徐允恭终于是开口说话了。

    有翟善在头前铺垫,他这才好就着监管的事情发表意见。

    任亨泰左看看右看看,反正这些事情说起来都是军中的事情,他便盯上了身边的解缙。

    “大绅啊。”

    解缙不知道在想着什么事情,听到任亨泰呼唤,微微一愣,抬起头疑惑的看向对方。

    任亨泰面带笑容:“如今殿下已然回京,直隶总督衙门又已经搭建好了,老夫想着有关应天府此前打下的各类工坊基础,是不是要抓紧往整个直隶铺开了?”

    随着任亨泰如此开口,走在散朝的百官最后面的一众内阁大臣,纷纷侧目看向了这位似乎并没有多少权柄和威严的首辅。

    任亨泰要夺权?

    他要借机,将直隶道往后如何施政的权力拿到手?

    一时间,几人纷纷在心中揣测了起来。

    解缙面不改色,不知心中在琢磨着什么,只听他缓缓说道:“直隶以京师为首,牵扯中都及两淮有司。那日陛下在城外,与邹学玉考校定下直隶道的事情,以下官拙见,陛下和殿下他们大抵是要以直隶为试水的地方,想来接下来该如何,恐怕已经有些定论。”

    直隶道是皇帝拍板子定下来的,邹学玉也是皇帝直接定下的直隶总督大臣人选。

    这件事情内阁事先并不知晓。

    如此说来,那么接下来直隶总督衙门要怎么做事,内阁大概也插不上手。

    解缙的意思很明显。

    他自己不会插手直隶总督衙门的事情,那么任亨泰这位首辅大臣又会如何选择。

    难道要让任亨泰去和皇帝交涉,看看接下来直隶道的事情到底要怎么个处理办法?

    任亨泰只是笑了笑。

    他便随口说道:“想来陛下是要让殿下去操办此事的,殿下如今愈发稳重,于国事上也日见熟练。老夫思来想去,内阁接下来当是要好生的办事,得要领衔朝堂有司衙门,万不能拖延直隶道试水新政的事情。”

    任亨泰点出了新政。

    解缙微微一笑。

    洪武新政那就是皇帝夹带子里的事情,谁也插不上手。

    这几年秦王在外头大杀四方,压得地方上那些个不满新政的人抬不起头。

    又有税署如草原之火一般,自应天府而起,席卷整个中原地区。在税署的配合下,便是地方上有心对抗朝廷新政,大多数时候都会被察觉发现,并且剖析其中手脚。

    有着税署税兵压阵,秦王可谓是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任亨泰依旧是面带笑容:“大绅还得要叮嘱户部,天下十数道官办学堂的钱粮要尽快给足,国家兴兵扬威,却不能耽搁了自家娃娃们的学业功课。”

    因为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的原因,户部那边算是放在了解缙的麾下。

    而从礼部尚书入阁的任亨泰,如今则算是与翟善这位吏部尚书走的近一些。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