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939节
    自从大明水师更名成大明海军,就不单单是名字上的改变。

    而是整个海军舰队实力的突飞猛进。

    过去,朝廷若是说要封锁某一条水道或者是海面,可能会有人能找出无数的漏洞。

    但是现在。

    只要想一想,数十艘战舰横陈水面之上,且吨位还远超过去,就是一件多么让人恐怖的事情。

    千户官想了想,又说道:“所以江北这一条路,应当是可以排除的。这帮倭人只能是向南或者向西逃窜,绕道远离京师之后,才有可能再行出海。”

    孙成却一直沉默着。

    千户官以为是自己分析的有什么问题,心中不免紧张起来。

    在锦衣卫内部,是等级十分分明的。

    只要孙成有那么一刻产生,自己不堪重用的念头,自己往后的官路也就就此而终了。

    就在千户官惶惶难安的时候。

    孙成却已经开口道:“你说的并没有错,但这是正常的逻辑分析。可是,我们似乎想错了一件事情。”

    千户官立马抱拳躬身:“镇抚的意思是?”

    “有没有可能,这帮倭人就没有想过要在杀人之后,逃离京师?”

    孙成丢出了一个可能,千户官则是瞳孔一震。

    “如果这帮倭人当真想要逃走的话,当时就不会花费那么多的功夫和时间在城中和我们绕弯子了!”

    千户官瞬间就反应了过来。

    他们先前一直忽略了的一个问题。

    他们一直以来的思维都是,倭人在杀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逃的远远的。

    于是,他们也是在这个方向上去思考问题的。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如果倭人当真是要逃离应天,那么就会在杀人之后的第一时间,甚至是在杀人之前就安排好了逃离路线。

    等倭人将宋、罗、齐三家的人杀光之后,就会立马按照安排好的路线快速逃离应天城,然后在朝廷和官府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是趁着这个时间差,远远的离开了应天府才对。

    但是倭人们却在应天城中绕起了弯子。

    很显然,他们是不想让朝廷的人追查到他们的线索。

    这样做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应天府潜藏起来。

    “倭人还会有动作!”

    千户官给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孙成冷静的嗯了一声:“甚至于,杀人很有可能只是一件顺带的事情。倭人所图谋的,将会是一件更大的事情。”

    “禅让大典!”

    千户官低呼一声,虎躯一震,然后又连忙双手捂住嘴巴,瞳孔地震。

    周围的锦衣卫缇骑,亦是浑身紧绷着回首看向城内东北方向。

    禅让大典!

    唯有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才有可能让这些倭人能够甘愿在应天城犯下三十七条人命案子之后,然后花费大量的事情去绕圈子,重新蛰伏在应天府内。

    也只有禅让大典,才能让这些倭人不顾生死。

    明人踏上了瀛洲的土地,明人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倭人。

    这些残存的倭人有着无数的理由,在大明的禅让大典上制造一些乱子。

    甚至……

    在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上,虽然按照朝廷之前的要求,地方官员不必入京观礼。

    但仍然是有不少的地方三司一级的官员在年前,以各种借口请旨入京,一直等到现在,就为了能在明日的禅让大典上参与观礼。

    谁都想能在新皇帝登基称帝的第一天露个面。

    而几个时辰之后。

    大明朝最有权势的一帮人,将会齐聚禅让大典。

    无数的王公贵族,朝堂大臣,都将会聚集在一处。

    现场,还会有数不尽的京师百姓和在京的内外商贾,一同观礼。

    这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

    只要能制造出一些乱子,都有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伤亡。

    而如果这些倭人能够再准备的细致一些。

    甚至于……

    大明现在对火药的运用,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而锦衣卫一直负责掌握这些机密事件,很清楚如果想要在禅让大典上制造动乱或者是毁灭大明朝最顶层的权力者们,用什么方法是最管用的。

    千户官忽然浑身发颤。

    他实在是不敢想象,当禅让大典上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无数的烟尘升起,电光火石之间。

    禅让大典上,还能有多少人幸存下来!

    “火药!”

    千户官几乎是脱口而出。

    孙成则是已经手掌压住腰间佩刀,转过身看向东北方:“只剩几个时辰了,必须查清楚,确保禅让大典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说完话,孙成已经是在一瞬间迈出脚步,且速度越来越快。

    千户官带着人在后面急忙追赶上去。

    而千户官则是跟在孙成身边,犹豫了一阵后方才开口道:“镇抚……属下左思右想,觉得若当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朝中必然有人配合,甚至就是主谋!”

    光是几个倭人,就算有无数的手段,也不可能在禅让大典上制造混乱。

    唯有朝中有人配合,乃至于是主谋,才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孙成停下了脚步,此刻他们已经重回应天城外城内。

    在东北方向,秦淮河的北岸,就是山川坛和天坛的位置。

    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也将会在这里就行,皇室和朝堂文武百官聚集在此,祭拜天地,等礼成之后才会回宫继续接下来的典礼。

    停下脚步的孙成,依然是浑身杀气腾腾。

    在黑夜里,他的双眼闪烁着寒芒。

    “叛国之汉奸。”

    “无论何人。”

    “必须死!”

    第七百一十七章 秦淮河畔的尸体

    从小安德门返回应天外城,在往东北方向的秦淮河过去的路上。

    孙成始终想不明白一件事。

    即,这一伙倭人到底是在什么人的帮助下,潜入应天的,又会如何躲避锦衣卫的追查。

    甚至于孙成进行过换位思考。

    如果他是那队倭人领头的,如果是想要在禅让大典上进行破坏,意图刺杀整个明廷的高层,那么就绝不会在正月里先杀三人,然后又在应天知府衙门对面的宅子里,杀光里面的三十七人。

    这是有违逻辑的。

    如果倭人们所图乃是禅让大典,就不可能在此之前打草惊蛇。

    但这些倭人还是这样做了。

    在应天百万臣民眼皮子底下,犯下惊天动地的命案。

    一下子,就将他们自己暴露在了锦衣卫眼皮子底下。

    这帮倭人恐怕并不愿意在此之前暴露他们的存在。

    孙成敏锐的感觉到,这件事情肯定是那些帮助倭人潜入京师的幕后之人要求的。

    但是这些人又为何要这样做。

    不顾倭人暴露在锦衣卫面前,也要让他们杀人?

    黑夜里的应天城,显得有些清冷。

    而为了保证活动,锦衣卫们并没有穿太厚的衣服,不过因为长时间的奔跑,每个人都是面红耳赤。

    夜色很好的掩藏了孙成他们的活动路线。

    而应天外城也并没有和内城一样,有着密集的人口居住。

    外城区域,更多的是村舍和田地。

    这在应天城扩建的时候有过考虑的。

    当应天城受到外敌围困的时候,应天城还能保证有一定的粮食供应。

    不过眼下这种安排,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

    肉眼可见的,大明朝的京师之地,不太有可能会遭受到外敌入侵,更不要说是被敌人围困了。

    也正是因此。

    直隶总督衙门和应天府这段时间,正在商讨着,是不是要以应天城的外城为试点,尝试新的城镇和农村结合经济尝试。

    其实这件事情已经有些基础了。

    这几年应天府的官办和民办工厂,有不少都是建在应天城外城区域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