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858节
    眼下,朱允熥最烦恼的是,老爷子究竟会往哪个方向走。

    朱桢这时候也明白了,为何刚刚这名锦衣卫百户官,不在湖广道官员面前禀报此事。

    一旦朝堂官员们知道皇帝不见了,那这个消息势必不可能再被封锁起来。

    而大明朝的皇帝陛下离家出走,消失不见。这个消息只要流传出去,必然会造成一场乱子。

    朱桢一时间颇为无奈,有些哭笑不得。

    老爷子这一手可是好算计啊。

    既满足了自己溜出京的想法,又能让太子哥哥帮着他老人家封锁消息,好让他老人家能在外面多停留些时日。

    至于安全问题。

    朱桢相信,只要老爷子遇到什么危险,不出一个时辰,就能叫来无数的兵马护卫。

    毕竟,虽然说现在大伙都不知道老爷子究竟人在何处,但老爷子肯定是清楚地方上的驻军都在哪里。

    “六叔觉得咱们家这位老爷子……最可能去的地方是哪里?”

    朱允熥皱紧眉头,转头看向身边的朱桢。

    老爷子就不可能无缘无故瞒着所有人悄悄离京的。

    即便是往日他在京中,时常会悄默声的出宫,但那也仅限于是在应天府,乃至于是在应天城周遭溜达。

    这一次却是完全不同于往日,他不单单是离京了,还悄无声息没有告诉任何人。

    老爷子想要亲眼看看地方上如今是怎样的境况,这一点自然是做不得假。

    但往哪个方向,想要具体看些什么。

    却成了最要紧也是最关键所在。

    朱桢狠狠地思考了一番,这才带着些揣测的说道:“或许……老爷子是回凤阳了?”

    这位楚王殿下用了一个回字。

    毕竟按理说,大明的江山就是从凤阳开始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朝堂上那所谓的淮右功勋集团,自然不是开玩笑的。

    而大明开国至今也有三十年,老爷子便很少有回去的时候。

    算起来,老爷子这一次离京,回凤阳是最有可能的。

    朱桢便开始解释了起来:“一来,凤阳离着京师不远,若是京中一旦出现什么事情,老爷子也能闻讯快速返回。

    二来,直隶道一十八府是最早开始推行新政的,凤阳又是咱们老朱家的老家,老爷子想要亲眼看一看如今的天下民生,凤阳便是最好的选择。

    三来,你也知道老爷子现在年事高了。这人上了年纪,便会愈发念旧。他老人家回一趟凤阳,大抵也是想看一看当年的旧事旧物。”

    朱桢觉得自家老爷子定然就是回凤阳老家了。

    想了想,就连他自己都不免有些伤感了起来。

    “人人都说我等宗室子弟坐享荣华富贵,受天下人供养。可是谁又知道,我等年长便要离京就藩,为朝廷坐镇地方。

    这些年,便是回应天,都要先上奏朝廷,得了应允方能回去见一见父亲和兄长弟弟们。

    更莫说是凤阳老家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六叔都不知道。”

    朱允熥很认真的想了一遍朱桢给出的解释。

    半响之后,他却缓缓的摇起了头。

    “我觉得爷爷不是回凤阳。”

    朱桢立马投来不解的目光。

    朱允熥解释道:“若爷爷真的是想要回凤阳看看,那必然不会瞒着父亲和朝廷偷偷离京。只需要一道旨意,借以祭奠皇考的名义,朝廷谁敢阻拦?往来也不过半月,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朱桢眉头一动,觉得朱允熥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他不由开口询问道:“那你觉得咱家老爷子会去哪?”

    朱允熥站起身,站在码头边,双手叉腰。

    “侄儿觉得,老爷子说不定正在来武昌城的路上。”

    朱桢蹭一下瞪大双眼:“老爷子要来武昌?”

    “这是最大的可能!”朱允熥很肯定的说着:“未免错漏,侄儿还是慢些行军吧。派出锦衣卫和六叔王府里的护卫,乔装打扮,从武昌城出发,向着应天方向,无论官道、大道还是乡间小道,全都派了人一点一点的排查过去。”

    他想到了一个最大的可能。

    朱桢却是有些迟疑:“这有可能吗?”

    从应天往武昌来的路可是不好走的。

    朝廷这两年虽然有计划从太平府那条水泥路开始,打通连接至武昌府,却也没有那么快就能完工。

    朱允熥却是笑了笑:“或许,我已经知道老爷子究竟是想要做什么了。”

    ……

    第六百六十三章 老乡们好

    因为皇太子殿下的愤怒,遍布整个大明的锦衣卫在半个月内便尽数知晓了皇帝陛下悄悄离京的消息。

    一时间,地方上明面纹丝未动,然而私底下已经是无数人在悄悄的寻找着皇帝陛下的踪迹。

    武昌城方向,在朱允熥猜测老爷子很有可能是让武昌而来之后,不光是将武昌城内的锦衣卫尽数派出,沿着长江往下游方向寻找。

    还趁着五万京军入城之际,暗中派出了上千人,像是撒出一张渔网般,迎着朱元璋可能过来的方向网过去。

    然而谁都不知道。

    此刻的朱元璋,究竟是多么的开心。

    带着两个大孙子的朱元璋,在黄梅县足足停留了三天,饱饱的听足了戏,这才意犹未尽的继续往湖广道方向赶路。

    又过几日,朱元璋已经带着人,悄悄离京,越过黄州府广济县、蕲州县,乘江边渔船跨越长江,进入武昌府大冶县境内。

    大冶县毗邻长江,境内水陆纵横,已然是湖广粮仓腹地,加之大冶境内矿藏丰富,自古便有开采银铜铁,使之大冶较之别处更显富硕。

    只是过往,这份富硕却是属于豪门大族、官宦人家,与百姓无关。

    朱元璋选从大冶过境,往武昌城去,一来就是要看看现今湖广道地方对洪武新政的执行程度。二来便是为了看看如大冶县这样富硕之地,其辖下百姓的日子究竟又是什么样子。

    铁山镇,便在大冶县城西北方不过三十里地的位置。

    作为大明在江南地区重要的铁矿生产地,大冶承担了几乎一小半的生产量。

    而大冶县境内的铁山镇,又承担起了整个大冶铁矿产量的七成左右。

    这是一座已经有着初级工业基础的城镇。

    站在四峰山东南角,向着西北角的铁山镇看过去。

    坐落在四峰山西南角的铁山镇,和郁郁葱葱的四峰山相比,铁山镇就是光秃秃的一大块。

    大片的土地被清空,地皮被掀开。

    矿洞大大小小的布满整个铁山镇四周。

    巨大的煤矿堆,就堆在镇子一角连通河流的位置。

    每日都会有无数的煤矿从各地送来,然后送进那些冶炼炉中,为朝廷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钢铁原料。

    外地人稍稍靠近铁山镇,鼻腔里就会被浓郁的煤炭味、硫化物的气味给充斥着。

    周遭的细小河流里,流淌的不再是清澈的河水,而是泛着金属沉淀物的浑浊液体。

    这样的地方,已经不再适宜种植庄稼了。

    离着铁山镇更远的地方,才能见到野外的田地里种着庄稼。

    是人,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

    朱元璋同样如此。

    即便他知道铁山镇是个矿产地,可对这里的环境依旧觉得不适。

    站在进镇的路上,朱元璋抬头看向镇子里那一片片架在矿场上的工坊,根根没日没夜喷吐着浓烟的烟囱,如同森林一样。

    朱元璋的眉头微微皱起:“瞧着这里的烟囱,倒是和应天城外那些工坊有些相似。”

    在应天城的时候,这两年时常就会溜出宫到处转悠的朱元璋,对眼前的烟囱很是熟悉。

    这题朱高炽会。

    他上前一步,到了老爷子身后,小声解释道:“朝廷当初开始推行新政,有一条便是重新勘探改建地方上的矿区矿场。

    大冶县属于湖广道乃至于江南长江沿线重要的铜铁产出地,铁山镇就在改建的范围之内。

    如今,铁山镇开采出来的矿石,可以直接在镇上进行彻底的冶炼,随后就能通过长江一路往下运抵京师。

    按照工部和户部的计划,这边还会进一步改建,争取能在近几年将铁山镇从矿石开采、冶炼地,改进成为包括开采、冶炼、锻造为一体的生产地。”

    朱元璋目露好奇,眼中带着几分疑惑:“就如山西道那边已经开始做的煤矿改建?”

    自山西道乱子平定之后,晋商被朝廷彻头彻尾的清剿干净,山西道便开始了一场全新的改革。

    作为大明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地,山西道正在进行着一场大型工业改革。

    以工部为主,在山西道境内几个重要的煤炭产地,开始整合人力、物力,将煤矿的开采、清洗、制成整合到一起。

    朝廷的目的是争取在近几年,能以山西道的煤矿为核心,供应起整个北方明军在冬季的取暖消耗。

    朱高炽点头道:“大致相同。只是大冶县这边,工部大概只会将民间所需的农具、铜铁制品,以及部分军中所需的刀枪等军械下放到铁山镇。

    至于更重要的弓弩、甲胄、火器,还是会在应天府制造出来。”

    朱元璋点点头,算是对铁山镇有了一个更详细的认识。

    这时候他便看到镇口出来一伙百姓。

    此时尚未入夏,气温算不上冷,但也不热。而这些百姓却是个个都只穿着短袖短裤,脚下则是一双厚底的布鞋。

    百姓们腰间缠着布条,肩上挑着一根担子,前后悬着一只空箩筐。

    “诸位老乡好,不知诸位这是要去何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