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854节
    现在应天府已经开始请求直隶总督衙门,协调周边府县,将那些空闲的百姓给弄到应天府来做工。

    百姓们做工的越多,赚到的银子就越多,那么也就表明直隶道的经济水平越好,百姓越加富足。

    那他这个直隶总督大臣,也就算是合格了。

    会上基本是所有人都很开心。

    到最后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会议的皇太子朱标,在和皇太孙商议之后,更是开口趁着户部有钱,加之年关将至,便按照朝廷官员品级,纷纷都有一份实实在在的赏赐,算是年节礼。

    这一下,便是所有人都开心了起来。

    如此这般,朝廷对洪武二十九年的结算会议,加上一些旁枝末节的事情,总算是商议完了。

    随后便是朝廷关于即将到来的洪武三十年的财政预算,以及工作计划安排。

    等到了这个时候,户部尚书夏原吉就立马变成了守财奴,便是一两银子的事情也要带着部员和一帮同僚锱铢必较。

    不过目前朝廷的大头开支其实并没有多少。

    一来是黄河河道的修建,这件事情河道总督大臣潘德善早就做好了预算,送到朝廷也只是走个过场。

    毕竟河道现在修建的成果,朝廷也是知道的,都是实打实用的好料子,做的好工艺。

    二来就是应天城连通各处的水泥路修建,除了当初的几条水泥路需要继续延长以外,现在还要新增几条路线,用于增加应天城连通周边地区的货运能力。

    这幢事情又是让直隶总督大臣邹学玉好一阵的喜悦。

    毕竟不论这路线怎么走,总是要从他的地盘上出发路过,而铺路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就表明户部花出去的钱粮,有很大一笔是要落在他直隶道地界百姓身上的。

    三来就是朝廷在大青山下那座大青城的修建支出。

    这是大明针对草原归化的国策。

    就算是已经化身守财奴的夏原吉也没有理由反对,甚至表明就算大青城以后没有半点收入,是个赔钱地,户部也能挤出银子投入到大青城建设当中。

    而除了这三个大头支出,便只剩下南征大军那边的常规支出了,左右不过是军需粮草物资的供应。银钱的支出还是集中在抚恤阵亡将士上面,而朝廷又不可能不讲仁义,将阵亡将士的抚恤和对遗孤的赡养银钱给砍掉。

    再之外,到了最后,便是新增的两项大头开始。

    其一就是解缙这位内阁大臣提出的西部铁路建设计划,以及衍生的重开西域丝路的征讨计划。

    这是一桩大抵就是五千万两白银支出的大工程,还不算西征大军的组建和粮草军需的打造运输。

    不过好在铁路要一点点的修,反倒是大军所需开支算不得什么。

    而有关于针对铁路沿线百姓祖坟搬迁一事,朝廷也已经下了旨意。从地方上传回来的情况来看,百姓现在倒是没有反对的,不少人更是开始盼着朝廷快快的将铁路修起来,好让自家先祖能葬进皇帝下旨建造的陵园里头,期盼着自家是不是也能承蒙先祖福分,好让自家子孙沾一沾天家的福气。

    朝廷用了另一种方式,解决了西部铁路开工修建前的最后一个问题。

    而有关于风水气运之说,也被皇家下旨修建的陵园给砸碎。

    反倒是皇室内部,对于偶尔传入耳中的,有关于什么铁路修建会破坏龙脉的说法嗤之以鼻。

    这大明江山是皇帝亲手打下来的。

    到底有没有龙脉,开国皇帝还能不知道?

    至于最后一处财政预算,便要落在数万里之外的新大陆了。

    朝廷已经确定了要大力开发新大陆的政策。

    为此更是组建了两支支援队伍。

    一支是以北方边军为主的陆路队伍,以先头探索新大陆的队伍留下的轨迹,沿线修建官道、建设驿站,顺带着探查沿线资源。

    另一支则是从海军舰队里面抽调出来的跨海舰队。

    数十艘大小舰船,载满了新大陆开发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和器械。他们会在应天城补给完毕,然后前往瀛洲四道完成最后的准备,就会沿着海岸线出发,先打通海上的大物资运输通道。

    然后就会探索距离最短的海路,缩短中原和新大陆的往来时间。

    关于新大陆的开发,朝廷内部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大力支持开发新大陆,认为只要朝廷将新大陆开发出来,缩短两地之间的往来时间,大明将会获得极大的战略利益,平衡中原内部的矛盾和压力。

    另一派则认为新大陆虽好但距离太远,前期投入太多,且在未来可能会有着裂土称王的风险。

    只不过皇帝一家子都坚定支持开发新大陆,朝廷里的反对派也只能是念道几句。

    对于新大陆的开发,最后还是以调动庞大资源而结束争论。

    只是在除了内阁和六部尚书之外,无人知晓的地方。

    朝廷在洪武三十年的财政预算内,添加了一笔改善湖广道连通四川道、广西道、云南道基础建设的预算。

    明面上是用来改善西南各地的官道交通,但实际上这笔预算只是批上了一层掩饰的西南土司改土归流的军费预算。

    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换了个由头罢了。

    而当所有的事情结束。

    应天城里那满堂朱红,顶着风雪,留下一只只脚印,走出皇城后。

    大明。

    也在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结束了洪武二十九年。

    迎来了洪武三十年。

    ……

    第六百六十章 皇帝不见了

    洪武三十年,清明后一日。

    应天城外,三万名在最近三五年里经历过东征、南征、西征的京军将士,并羽林左右卫、府军左右卫两万兵马,合共五万兵马。

    在淅淅沥沥的暮春小雨里,这五万大军云集应天城外龙湾码头。

    码头栈桥上,停靠着一艘艘的运兵船。

    诸军营的战马、火器、火炮以及粮草物资,正由大都督府会同户部、工部、将作监送到运兵船上。

    朝廷官员来的很少,因为从官方的解释来说,这是朝廷为了针对西北和高原提前筹备的军事行动。

    这五万兵马是要在应天城登船,然后一路沿江而上,进入四川道,陈兵四川道西部沿线。

    朝廷要重现汉唐荣光,重开西域丝路,这件事情很早就已经从宫里头流传开了。

    并且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毕竟大明现在东征占据瀛洲,划设四道。南征接连打下了交趾道、占城道,以及往西的大片疆土。

    而去岁的一场北征,更是彻底解决了盘旋在中原人头顶上的千年仇敌。而今,万里草原已成中原人的肉食供应地,每日都有数不尽的牛羊南下送进应天城,又或者是向着整个南方铺开。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明又是否该重新打开西域的局面,让大明的货物重新走上千年前的思路,为国家的强盛再一次的添砖加瓦呢。

    即便是朝中最顽固的保守派官员,这个时候也坚定的认为,朝廷该是重新打开西域了。

    只是对这一次朝廷派出五万京军和上直亲军卫,并任命皇太孙为主帅,倒是在朝中有些议论。

    毕竟按照朝臣们的意思,当初北征的时候都不该让朱允熥去九边。

    监国的皇太孙,那也是国本啊。

    而国本,就该安安全全的待在京师,被大军环绕保护,被官员们礼拜着,居庙堂之高而执掌间梳理天下。

    好不容易等北征结束了,官员们都认为皇太孙这一回该安生待在京中,谁成想现在又要去四川道。

    大明要经略西北,重开西域,四川道所负责的就是进攻高原的方面。

    让皇太孙再从四川道爬到高原上去?

    大臣们完全不敢想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只是大臣们心中虽说不愿意,可是皇命难违。

    龙湾码头前。

    朱允熥望着各类物资已经快要装船完毕,将士们开始登船的码头栈桥。

    他回过头看向今日出城送大军离京的解缙和徐允恭二人。

    除了这两位之外,便只有大都督府、户部、工部有司的官员,在码头上忙碌着将军需装船任务。这些人,也算不上是送行的。

    此时,细雨绵绵,落在三人中间。

    朱允熥一身戎装,显得英武非凡。

    解缙心中有着几分唏嘘,当初没有人会觉得眼前这位皇太孙能有多大的作为,甚至当初很多人都觉得,皇太孙之位或许还要很久才会定下。

    可是这几年。

    大明处处不同,似乎都是起于这位年轻的皇太孙之手。

    按照解缙的私心而言,他其实也希望朱允熥能留在应天,多些时间慢慢的学习如何处理朝政,而不是盯着外头某一处。

    徐允恭却觉得皇太孙就该多出去走动,毕竟一旦等到日后,可就不是想出去就能出去的事情了。

    加之皇太孙现如今每次出去,都代表着朝廷是有大战,这对他们大都督府而言更是好事。

    一个熟悉军务的国本,总比一个整日里被文官们围着的皇太孙要好上无数倍。

    “此去西南,到底是要年载,二位皆为内阁中枢,往后京中诸事还需二位通力协作。”

    朱允熥很是从容。

    在经历了南征和北征之后,他倒是对战阵上的事情没了太多的好奇,同样也没有了当初第一次南下交趾道时候的紧张。

    解缙拱手颔首:“殿下此去,虽有大军环顾周身,却还是要以国本为重,万不可亲临险境,君子当不立于危墙之下。”

    徐允恭则是朗声说道:“殿下奉旨离京,京中诸事不必担忧。殿下军略西南,策应军国,若有不妥可传谕大都督府,微臣当竭力而行,大都督府上下必当一心,为国效力。”

    朱允熥望了一眼两人,最后抬头看向码头前的外金川门。

    大明的龙旗在这春雨里,随风轻轻的摇摆着,城头上甲胄座座,默默的庇护着这座帝国的心脏。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走了。”

    ……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