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615节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松开秋娘的手,双手抱起,面朝刘宗圣躬身作揖。

    “允炆愿以先生马首是瞻,共举义事!”

    “惟愿先生能纳允炆于侧,便是那坠马执鞭事,亦可大慰平生!”

    ……

    第四百九十八章 登船,老夫等着他们跳出来

    在刘宗圣的前半生里,充满了阴暗和躲藏,还有每一日都要提防着的谨慎。

    他热衷于心机,追求完成父辈未曾能做到的事业。

    这样的人,总是不能够将信任交付给他人。

    曹孟德好梦中杀人。

    非是因为他嗜杀,而是因为他不杀人,就会被人杀死。

    刘宗圣亦如是。

    只不过朱允炆今日的所有表现,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信任。

    朱允炆在求生。

    但他同样也是真的在出谋划策。

    刘宗圣分辨得出眼前这个明廷宗室弃子此间种种表现的目的。

    他伸手按在朱允炆抱起的双手上,轻轻的向下压了压。

    “得汝之才,当浮一大白。”

    刘宗圣毫不保留的夸赞着朱允炆,声情并茂道:“只可惜,此刻无酒,待回头定要与你把手畅饮!”

    和老三的那杯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喝上了。

    朱允炆心中没来由的又想到了,昨日里在中都皇城和老三的约定。

    他的脸上露出笑容,放下手来:“允炆定与先生执酒。”

    “好好好!”

    刘宗圣接连说好,满脸笑容。

    此时天色已晚,黄昏落日已经藏在了层层芦苇丛下,昼夜交接之间的微光,淡薄的让天地之间变得模糊起来。

    朦朦胧,分辨不出天南地北。

    只有那缕缕秋风从湖面上走过,带起层层涟漪,伴着舒爽将人们抱紧。

    在湖面不远处,不知何时已经有一叶乌篷扁舟,寂静无声的在船橹摇曳下,压着船头的涟漪驶了过来。

    “太保!船来了!”

    又白莲教众在岸边回头看向刘宗圣,挥手指向湖面上驶过来的小船,呼喊了一声。

    太保?

    朱允炆敏锐的抓住了重点,目光不由淡淡的扫了眼已经看向湖面来船方向的刘宗圣。

    原来他是刘福通的后人啊!

    朱允炆双眼眯起,越过刘宗圣的背影,看向湖面上驶过来的小船。

    船不大,至多也就是容纳下在场的这些人。

    不过船上带着乌篷,倒是能将所有人都藏在里面。

    刘宗圣走到水边,回过头看向朱允炆:“朱公子,还请登船吧。”

    乌篷船摇曳着到了岸边,船头嘭的一声闷响,抵在了岸边。

    刘宗圣这时候已经是亲自引着等在一旁的韩明王上了船,走进船篷里面。

    两名持刀的白莲教众,站在离着朱允炆、秋娘二人不远处,显然是要压阵等他二人登船,才会最后上船的。

    刚刚平复不久的秋娘,心中又多了些紧张和不安,手掌悄悄的抓了两下,抓住朱允炆的手掌。

    “二郎,我们要去哪里?”

    朱允炆回眸,紧了紧秋娘的手掌,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走水路去山东道,再去山西道。”

    山东道在哪里?

    山西道又在哪里?

    秋娘知道这两个地方,也知道这里都是大明的地盘,但她连凤阳都未曾离开过,只觉得那定然是个很远很远很远的地方。

    她的脸上露出紧张的神色:“二郎,我怕……我们还能回来吗?”

    朱允炆微微一笑,将秋娘抱在怀里,低头贴着秋娘的耳朵,轻语道:“放心,万事有我在,我们一定能回来的。说不定……我还能带着你去应天城。”

    去应天城做什么?

    朱允炆没有说,秋娘也不明白。

    只是有朱允炆在身边,秋娘便觉得终究还是安心的更多一些。

    而朱允炆也没有解释,只是拍了拍秋娘的后背,便牵手带着对方走向乌篷船。

    应天城啊。

    那座城里有自己的皇爷爷,有自己的父亲。

    若是自己当真能办成借壳生蛋这件事情,说不定就能带着秋娘回应天城,让他们也瞧瞧秋娘这位孙媳妇、儿媳妇的好。

    撑杆抵在了岸上,持杆人用力一推,乌篷船便缓缓的和岸边分别。

    乌篷船伴着旁晚的微光,渐渐地驶向洪泽湖深处。

    离着凤阳城愈发的远了。

    也离应天城更远。

    ……

    应天城。

    昨夜一场秋雨,让这座千年的江南大城,更添几分微凉。

    天色还未彻底亮起来。

    龙湾码头上进出的船只便已经络绎不绝。

    一座容纳百万人口的应天城,每一日的消耗都是海量的。而作为整个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应天城每天达成的贸易,也可以用海量来形容。

    海量的货物被送达或是运出,海量的钱钞在民间流通着。

    帝国如同一个远古的巨人,而应天城就是这位巨人的心脏,每一下跳动,都会通过那些商道,给整个帝国带去新鲜的血液,保障着整个帝国的动力。

    在一片商船进出的江面上,两只挂着官府旗号的渡江船从江北而来,穿梭在江面上的商船间。

    应天府早先就有了明文规定,龙湾码头外江面之上,一切船只以朝廷官府船只为先。

    商船们纷纷避让。

    码头上的差役远远的看到对岸开过来的官船,立马开始疏通栈桥上拥挤的船只,清出可容对岸官船停靠的位置。

    两只官船几乎是同时靠岸。

    从船上,也几乎是同时下来两批打扮模样大抵相同的官差。

    “马!”

    “备马!”

    两队官差也几乎是同时,对码头上的应天府官差提出了要求。

    应天府官差不敢耽搁。

    这两队人都是送急报进京的,虽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急报,但凡是涉及急报的事情,那都是要直入皇城大内的。

    官差们不敢耽误,立马是将码头上常备的马匹松了过来。

    两队急奏官差对视一眼,便同时驾马冲向外金川门内。

    马脖上系着铃铛,随着战马策动,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示意街道上的人们避让。

    两队官差马不停蹄,自西城一路赶到了西安门外。

    禁军放了官差们驾马入皇城。

    一路到西华门外,官差们这才下马,改由步行入了紫禁城。

    这时也有天子亲军以及皇城内侍在头前领路。

    “如今地方呈奏上来的急奏,要先送到文渊阁,由内阁大臣们转呈圣前。”

    “你们到了地方说完事便只管交了差事,可去应天府那边歇息,随后再各自回去。”

    内侍在头前,步伐不长,走的很急,却是走的四平把稳,身形不动,不断地叮嘱着入了宫的急奏官差们。

    官差们也是头一次走进紫禁城,也不敢张目四望,只是低着头不住的点头。

    “应天府那个邹学玉,快要将他那条水沟挖好了,上元门码头也已平整了地方,仓房建造过半。只等明年将栈桥彻底建好,那边就可以用作民间,改龙湾码头为朝廷专用。内阁此时,是否该奏请陛下,行文褒奖应天府上下?”

    文渊阁内,代表着百万明军,代表着大都督府,作为大明军方第一人的徐允恭,开口淡淡的提了个问题。

    坐在主位上的任亨泰不由抬起头,放下手中的案牍,目光有些疑惑的看向徐允恭。

    今天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

    竟然能让徐允恭在内阁里主动去提议无关军方的事情。

    任亨泰不由的看向一旁伏案秉笔票拟的解缙,眉头微微皱起。

    难道是这位和魏国公私下里有什么勾连?

    想不明白,任亨泰却还是点了点头:“应天府今年做的事情很不错,邹学玉这批新上任的官员,也是干劲十足,事事稳中求进。

    朝廷眼下做洪武新政,便是要有这些人当差做事才成。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