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250节
    皇帝此言一出,满殿之人屏住呼吸。

    交趾一词,并非凭空捏造。

    自汉武灭南越国后,便在当时的南越国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施行汉王朝的直接行政管理。

    随后汉武又在整个天下设立十三刺史部的时候,将交趾在内的七郡之地分设为交趾刺史部。

    而这个词,更是源自于《礼·王制》之中。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

    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又曰交阯。

    只要征南大军平定安南境,大明将从十二道变成十三道!

    詹徽立马请旨道:“陛下,若要设交趾道,朝廷当于大军出征之后,选调朝中官员,前往镇南关。大军在前征讨占城,交趾道有司官员稳定地方。”

    既然朝廷是要将安南之地纳入管辖,那么派遣流官自然也就成了应有之意。

    “只是……”新任礼部尚书任亨泰却是迟疑道:“南征之地,若行道府之制,建三司,所需官吏之数不少。朝中如今可能有余力,遴选老成谋国之人,余交趾牧民治理地方?”

    这话自是问作为吏部尚书詹徽的。

    詹徽则是很光棍的摇起了头。

    朝廷要是有足数的官员,他也就不会说出先前那番话了。

    只不过,詹徽此刻却是目光弱弱的看向了皇帝身边的皇太孙。

    朱允熥亦是上前,转身面朝朱元璋躬身作揖。

    “爷爷,今科会试虽有舞弊,然国朝取仕之心却不能就此作罢。孙儿已命礼部择期重开恩科会试,届时爷爷仍可遴选天下英才为官。”

    朱元璋点头道:“天下英才辈出,朝廷取材不绝,此时咱已知晓。”

    “只是……”朱允熥这会儿也露出迟疑,转而说道:“只是孙儿以为,南征之地若要长治久安,当派遣有真才实干之辈。便是交趾道新设,三司地方府县官吏,亦要会经世之才。如此,才能令新征之地,今早纳入中原。”

    朱元璋身子向后靠在了椅背上,目光幽幽的盯着面前的大孙子。

    他默默一笑,轻声道:“太孙有何谏言献策。”

    朱允熥也不保留,直言道:“孙儿以为,重开会试,当要改一改了。”

    “改一改?”

    朱元璋脑袋向后一仰,目光变得有些暧昧起来。

    殿内,一众大臣同样目露疑惑。

    詹徽却好似明了些什么,却又不是太敢确定,只能是好奇的看向说出要改一改会试的皇太孙。

    朱允熥点点头:“孙儿以为,若设交趾道三司,三司堂官自是由朝廷从朝中或地方选调官员前往。然地方还有无数官缺等待朝廷选调官员。如此,则今科重开便需要能选官上任之时,即可推行牧民之法的人。

    在此之下,孙儿认为会试头三天可不变,然后六天除却诏诰表判及策论外,当增加算术、农学、律法、工学等科,以此选才,则能取更利交趾道稳定,心归大明的官吏。”

    现在还没有到彻底废除八股文的时候,只能一步一步的推进,先增加而后加重分量。

    用真正的技术学科来替代诏诰表判这类固定的考试题目,将公文书写融入到技术学科考题之中,才是最佳办法。

    不改圣贤文章便好。

    在座众人听完了朱允熥的谏言之后,心中大定。

    旋即,便有人反应了过来,抓住了一个并不显眼的问题。

    户部右侍郎郁新躬身小声道:“太孙所言,乃交趾道官吏?”

    随着郁新的开口,众人亦是反应了过来,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

    要知道,官和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朱允熥轻声解释道:“孤以为,今岁入京应试举人便有六七千人之多,两榜进士左右不过四五百人,朝廷要用人、地方有官缺,如今还有交趾道新设,处处缺人。朝廷,或许可以下旨,征辟落榜举人之中,能力出众之辈,前往交趾道充任地方道府副二之官或吏。”

    说完之后,朱允熥又转身朝向朱元璋,拱手抱拳道:“爷爷,孙儿请旨,朝廷可允诸征辟举人,许他们充任交趾道官吏数载之后,可赐同进士出身,迁回中原或朝中为官。”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服别当官

    征辟举人为衙门官吏,这并不是什么稀有之事。

    本身举人就可以入朝为官,只不过最多只能在地方府县两级打转,运气好一点还能在退休前混个京官主事、郎中之类的做一做。

    只是赐举人以同进士出身。

    这一点让包括詹徽在内的众人心生迟疑。

    出身就是出身,若是当真只因为这些举人为朝廷效力,做出了政绩,便要赐予同进士出身,这让那些真正的两榜进士又如何想。

    往后若是一直执行这样的政策,朝廷的两榜进士含金量,岂不就成了烂大街的玩意。

    更重要的,若是往后出现个举人出身被赐下同进士出身的人,在朝中做到了六部尚书的位子,那让其他人怎么想,怎么去面对。

    然而朱允熥却就是要将已经在中原流行了数百年的两榜进士给弄得一分不值。

    到最后,只是作为一种学历认证。

    他当即又道:“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万般谋略,皆为谋国。朝廷取材,便要不拘一格。用人朝前,论功在后。朝廷秉持仁义,则天下人才敬仰。”

    这话是对詹徽等人说的,但却更是对老爷子说的。

    朱允熥说完之后,微微抬头看向神色不明的朱元璋。

    老爷子还未开口,一旁的朱标却是先开口说道:“儿臣以为,此举可试行于交趾道。激励举人为朝廷效力,更能免去朝廷对新征之地或出现贪官污吏的担忧。更能效仿商君徙木立信之事,竖立朝廷公允仁义。”

    太子开了口,更是那已经被大秦车裂了千年之久的商鞅来说事,且理由无比的公正。

    这让詹徽等人绝了心中的劝谏之言。

    朝廷要在天下人面前,借新征的交趾道来立信,谁这个时候劝谏阻止,大概就要面对太子乃至是皇帝的问责。

    你是不是想要阻拦朝廷竖立威信。

    这个罪名没人敢承担。

    朱元璋到此时,方才开口:“既如此,便于今岁殿试之后,朝廷下旨晓谕诸举人吧。”

    “臣等遵旨。”

    詹徽等人尽数起身,看着皇帝已经开始向着殿外走去。

    这时,朱元璋又道:“南征之事,诸卿与太孙详议,朝廷各部司科当以国事为重,务必不得延误军机。”

    说完之后,皇帝便将武英殿交给了朱允熥,自己带着太子爷出了武英殿。

    朱允熥站在原地躬身相送,瞧着老爷子那模样,似乎又是在往大本堂那边去的。

    少顷,武英殿里便只剩下朱允熥和一众文武。

    两方相互对视一眼,朱允熥默默一笑,而后脸色郑重起来:“虽此般我朝以交趾论之,然军机征伐之事,却不能有丝毫偏差,粮草兵马未动之前,朝堂自是要有定乾坤之气魄,全南征万般事由。”

    不能因为有钱就膨胀了。

    不然就是土鳖。

    在朝廷现在已经开始直接用交趾来称呼安南的时候,朱允熥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给这些人紧一紧念头。

    詹徽等人躬身附和:“臣等知晓,万不敢懈怠。”

    朱允熥点点头,示意众人落座。

    随后,便指向那张巨大无比的大明堪舆图。

    “大明就在诸卿眼中,然而域外却是一个比之大明更大的世界。行万里路皆于足下,此次南征,或可为大明域外开疆拓土头一遭。不论征南大军亦或是交趾三司官署,孤万望诸位当同心勠力,不负朝廷期许,为往后有可鉴之处计。”

    这话气势磅礴,有吞并天下的暗示,让常升等人心中不由一阵热血。

    只要大明有打不完的仗,他们这些人才能建立不世功勋。

    军人,当马革裹尸还。

    可詹徽等人却又是另一番忧虑。

    自古文武敌对。

    数遍历朝历代,或许只有唐初,在唐太宗治下,才有那么短暂片刻的文武同心的时候。

    那时候的官员,即可入朝为相,亦可点将为帅。足可谓上马杀敌,下马牧民。

    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世家大族的消亡,文武之分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且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到了前宋,更是出现了宰相门前,将军不如狗的事情来。

    如今大明还算安稳,文武之争不算激烈,不过这也和建国不过二十五载,天下仍在征战有关。

    工部尚书秦逵这时开口道:“殿下,臣请朝廷尽快调拨钱粮于龙江船厂,将那三十余条大船建造完毕,用于南征之用。”

    朱允熥看向郁新:“户部。”

    郁新立马起身,沉吟片刻后看向秦逵:“不知二十万两可否足用?”

    “够了!够了!足以!足以!”

    秦逵一听到二十万两的银子,顿时连连点头。

    已经多长时间了,工部就没有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银子!

    朱允熥却开口道:“虽说征讨安南还需筹备时日,但开国公可会同工部、户部,先行抽调水师运粮船,前往杭州府转运粮草至琼州府,以为前哨。分运钱粮至广西道,交由转运至云南西平侯。”

    常升、秦逵、郁新三人起身领命。

    朱允熥又道:“琼州府有一露天铁矿,藏量惊人,冶炼简易,且伴生金银铜。工部此番亦要准备匠人随同前往。”

    琼州府那座含铁量高达百分之七十的铁矿,终于是被朱允熥给抖了出来。

    又是矿!

    众人从朱允熥嘴里再一次听到矿藏,心中倍感意外,却依然麻木。

    秦逵轻声询问:“不知此矿位于琼州府何处,殿下是如何发现?”

    朱允熥说道:“此矿位于琼州府昌化县境内,沿昌江向上游而巡,便可寻到。乃是暗卫探查得知。”

    一听太孙提到暗卫。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