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244节
    朱标站稳脚跟道:“朝廷褒奖的旨意已经在朝中宣读,且加急送往各地,一并去的还有朝廷下旨督造功德牌坊的旨意。朝廷给足了名义,也不曾泄露出一丝风声,他们该知足了。”

    太子爷的语调总是那么的风轻云淡,却又让人不敢生出一丝反抗的欲望。

    朱元璋满意的拍拍手:“他们拿名,我家取实,各取所需,若不知足,便连名也莫再要了。”

    朱标点头:“合该如此。”

    一阵轻笑声,从这对父子嘴里发出,如同两只以天下为棋盘的真龙一样,眼睛里都透着智慧。

    朱元璋这时候则是抬头看向不远处的神烈山,山顶的轮廓线上散发着一抹红光。

    他轻声道:“百官此刻应当入宫了吧。”

    “过午门了。”

    朱元璋又道:“你儿子想要领兵出征,你这个当老子的有什么想法。”

    朱标看向老爷子,默默一叹,将拐杖靠在腰上,双手抱拳躬身道:“开国公为主帅,西平侯为侧师,三路并进,左右不过多一个兵丁而已。”

    朱元璋哦了一声,眼角带着笑意的盯着面前的太子。

    “你让你儿子,让咱大明朝的监国皇太孙,去军中当一个兵丁?”朱元璋幽幽道。

    朱标沉声答道:“自幼长在深宫,少时不学武艺,初长成时习武练兵,不过纸上谈兵。若让其统兵一方,或致军略大败。唯自下而上,获战功、建奇功,如我大明功勋将门之路,方可根基稳固。”

    朱元璋双眸一缩,沉声道:“你也不怕你儿子死在战场上!”

    朱标却仍是面色郑重道:“军户之子可死,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可死,功勋将门之子可死,统兵大将可死,他不过多了个出身,便不可死?”

    低着头的朱标心中很清楚,老爷子对自家那个混小子是何等的看重,更是寄托了大明未来百年的希望。

    但他仍然选择了用最严苛的要求,去安排那混小子。

    想来,老爷子这会儿就要开骂了吧。

    “哈哈哈……”

    然而,老爷子却是发出了一阵笑声,连原本生生不息的学堂里头,那朗朗读书声都停顿了一下。

    只见朱元璋一手叉腰,一手横指太子:“这话可是你这个当老子说的。若是回头伤着了,你可不要怪老子。”

    说完之后,朱元璋便双手背到身后,迈出脚步。

    自己竟然中了老爷子的招!

    朱标满脸的无奈,没成想老爷子竟然是早就打算同意那混小子随军出征了。

    他立马开口道:“父亲这是要去何处?”

    朱元璋却是不曾回头,只是往大本堂外头走,声音则是轻飘飘的传来:“咱要给你儿子撑腰去。”

    ……

    中极殿御座下的陛阶上,朱允熥扶着腰坐在那张没有丝毫修饰的圈椅里。

    朱桱那混蛋的头是真的越来越铁!

    心里暗骂着小二十三叔的铁头功,朱允熥嘴角抽动着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的看向殿内的百官。

    朝会前一整套的礼仪流程走完。

    等到孙狗儿喊出有没有人奏事之后。

    当即便有数名御史、言官抱着笏板,夹带着奏章出班。

    “臣等有本要奏。”

    朱允熥点点头:“准。”

    “臣等弹劾中书舍人,今科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结党营私,考前泄题,上下经营,会试舞弊。自刘三吾以下,今科会试副考官、十八房同考官、阅卷官、读卷官、抄录官、贡院官吏,皆涉案其中。

    另有今科会试登榜举人合共六百六十六名,或有察舞弊事,却隐瞒不报,知法犯法,亵渎恩科,辱没圣贤,妄为圣贤门徒。”

    “臣等谏言,监国当明正典刑,彻查今科会试舞弊案涉案人员可有落网之鱼。一应涉案人员,当严惩,昭告天下,以正人心,以正国法!”

    这几人是数日前,持笔在夫子庙塔楼上撰写弹劾奏章的御史和言官。

    而随着这几人的出班弹劾。

    紧随其后,是更多的御史和言官走出班列,抱着笏板依次站在大殿上。

    “臣等附议。”

    站在文官班列最前头的詹徽,满意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场面,嘴角微微一扬。

    是那刘三吾等人在朝中的故交多,还是那六百多名举人在朝中的依靠多。

    还是说,是今科会试录名的那剩下不曾考中的六千多人在朝中的恩师、长辈、家族故交多?

    六百多人的科举利益,和六千多人的科举利益相比,是一道很容易计算的题目。

    而面对着朝堂上如此轰轰烈烈的弹劾浪潮,原本还准备为刘三吾亦或是那六百多名举人求情的官员,此刻也只能是压抑着胸中的担忧,抱着笏板低着头,站在自己的朝会位置上。

    朱允熥亦是平静的观看着这一幕。

    等到朝堂上的动静渐渐小了一些后,他才开口道:“国朝选才大典,乃是事关社稷之事,绝不可出现舞弊不法之事。然而,朝廷也必是讲究证据的,断不会冤枉了一个好人。”

    不会冤枉好人,但也绝对不会包庇任何一个犯法的人!

    詹徽当即出班:“启禀监国,今科会试舞弊案,目下由锦衣卫督办,一应罪证当由锦衣卫呈奏朝堂,以正视听。”

    朱允熥点头,轻声呼唤道:“锦衣卫。”

    和武将们混在一起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立马出班。

    “回禀监国,锦衣卫现已查明,今科会试确存舞弊不法之事,锦衣卫分别审讯会试考官,应试取中举人,获得笔录近千份,条条指向今科会试存在舞弊之事。”

    还不等有人跳出来,指摘锦衣卫没有审问的权力,一家之言足以遮蔽朝堂视听的话来。

    蒋瓛便紧接着道:“锦衣卫已会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重新审讯涉案人员,抽取证言核实,皆确凿无误。”

    此言一出,却是让朝堂上百官侧目以待。

    试问往日里横行霸道的锦衣卫,什么时候竟然会伙同刑部、都察院还有大理寺办案了?

    然而,当即就有三个衙门的官员出班。

    “蒋指挥所言确凿。”

    “刑部已核实。”

    “都察院已核实。”

    “大理寺已核实。”

    朱允熥哼哼两声,似是有些不厌烦道:“依律,此案当如何决断?”

    “科举舞弊,乃大罪。犯官犯吏当夷三族,流九族。涉案考生,当斩,流三族,九族永世不得应试。”

    不待拥有私发解释的刑部、大理寺开口。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蒋瓛,便已经阴沉沉的开了口。

    夷族、问斩、流放,永世不得应试。

    一桩桩惩戒从蒋瓛的嘴里蹦出,如洪钟大吕,在中极殿内震荡着,敲击着文武百官的心肺五脏。

    终于有先前不敢启奏求情的官员走了出来。

    “启禀监国,国法昭昭,犯案者天理难容,然若如此严法,便是千万人血流成河,人头落地。今朝之人犯事,累及万世子孙,有失仁义。臣等请监国三思,当不致国法有失,亦惩戒犯案者。”

    蒋瓛却是冷哼一声:“陛下昔年定下,官员贪墨六十两以上便剥皮充草。科举舞弊乃是大逆之罪,不严惩不足以震慑。臣请监国,当从严论罪,从重严惩!”

    百官见蒋瓛这厮竟然摆出陛下那六十两的红线,一时哑然。

    然而,却是在这个时候。

    只见因为有着文华殿行走虚衔而得以参与早朝的解缙,却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了出来。

    “臣启禀监国,犯官乃朝廷奉养之人,当依律论罪。然而,诸应试举人,寒窗数十载,苦心圣贤文章,一朝行将差错,朝廷仁义,当有命其悔改的机会。”

    他解缙竟然替今科会试涉案的举人们求情?

    一时间,若非是亲眼目睹解缙开口求情,百官完全不敢相信,这位一手推动了知行合一的心学学问流传开来的人,竟然会有此般举动。

    朱允熥则是顺势点头:“准。”

    旋即,他便站起身来。

    “谕令。”

    这是监国要开始行事权力了,朝堂上百官正身。

    “洪武二十五年恩科会试舞弊案,证据确凿。谕令,涉案犯官犯吏,夷三族,流九族,家资抄没。”

    “涉案举人,朝廷有仁义之心,可叫其回过。谕令,涉案举人及三族,流广西道镇南关。剥夺涉案之人功名,终生禁考,为镇南关军卒。三族之人,军屯镇南关。”

    “臣等领命。”

    刘三吾等人算是没救了,依旧是夷三族,流放九族,抄没家产。

    有皇帝那六十两的红线在,科举舞弊这等大逆之罪,没有株连九族已经算是他们的幸运了。

    涉案的举人也没有被问斩,只不过是终生禁考,流放广西道为军卒,家人军屯,终究是保住了性命,后人也可以继续读书科举,说不得有朝一日还是能重回故土。

    今日出班弹劾的官员们,没有给自己在朝堂上留下政敌,心中满意。

    站出来求情的人,也觉得他们救下了举人们的性命,算是做了件大好事。

    双方就这么默契的得到了满足。

    随后,双面官员便齐齐的将目光看向陛阶上的朱允熥。

    朱允熥默默一笑,这些人想要什么,他很清楚。

    “谕令,礼部左侍郎任亨泰升礼部尚书,择日重开会试,为国选才。”

    尚书!

    尚书了!

    咱终于尚书了!

    从数月之前便开始当吃瓜人的任亨泰,心中狂跳不止,对这个等待了许久的话已经期待了无数个日夜。

    当即便出班跪拜在地上。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