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243节
    孤希望诸位叔伯能尽早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购进建造大船,用于战后调运战利品之用,日后也可用于各家将南疆等地产出运回应天。”

    朱允熥已经打算将海运这桩大买卖,交给在场这些大明勋贵将门了。

    朝廷其实自然可以独吞这份厚利,但如此便会牵扯大明建造海洋巨舰战船的进程。

    发动这些可以说是与大明同休的勋贵将门,去承担起海运的发展,还可以以利诱之,鼓动和吸引大明境内的士绅商贾,主动去重视海运,让他们也走出去。

    南疆那半座江南的夸奖,可不是朱允熥夸大,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一想到湄公河平原那肥沃的土地,朱允熥就恨不得现在带着大明的军队给打下来。

    只要让大明人真正的认识到那片土地的价值,才能让大明境内这些既得利益者走出去,而不是整日里缩在中原内卷。

    卷到最后,本就不多的中原土地大多数都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

    然后只要有个天灾人祸,便是中原大乱,遍地流民逆贼的局面。

    稳定中原政治局面,从境外吸血回补中原,这是朱允熥如今唯一能够想到的解决国祚周期律的答案。

    至于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力?

    工业的发展,哪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

    相比较而言,朱允熥始终认为,走出去抢资源要更加的容易。

    谁让中原未来的敌人们,已经用事实证明给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看。

    都督府里,在座数十位功勋武将,皆在回味琢磨着皇太孙的这番言论。

    即便他们是军阵上的杀才莽夫,但只要慢慢的琢磨,终究还是被他们给琢磨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会宁侯张温在思考清楚之后,便当即转头看向坐在右手最上方的开国公常升。

    随着,是一名名侯伯功勋,将目光投向常升。

    常升无奈,只得是拱手道:“殿下,依殿下之意,此后南疆海运之事,是否便是交托于臣等家中经营?”

    朱允熥笑笑:“诸位是孤的舅舅,是孤的叔伯人家,孤最是信得过诸位!”

    自己开疆拓土的计划,还指望眼前这些人,不给他们足够的利益,这些人只会卷在中原不动弹。

    至于走出去剥削?

    关他朱允熥什么事。

    见到朱允熥亲口承认,众人脸色不由一松,心中也渐渐燃起了一缕缕的期待。

    若是南边当真有半座中原,当真海运交给他们这些功勋将门,便是让他们将自家长成的子弟都送过去征战,也是愿意的!

    毕竟都是为了自家干活。

    常升却是不曾松口,而是继续问道:“那么此番军略南疆,恐怕殿下就要启用海运了吧。如此,殿下可还需臣等做些什么。”

    这个时候不是躲躲藏藏的时候。

    朱允熥直言道:“此番若是定下军略南疆,孤希望各家门下商贾,能够为大军供应部分将士南下的粮草、草药等物。大军每有斩获,也需诸位门下商贾运回应天售卖,折算钱粮。”

    一听太孙提到了商贾的事情。

    除了常升,在座众人又都默默的或是低下头,或是看向别处。

    朱允熥笑了笑:“孤不曾有怪罪诸位叔伯的意思,养活一大家子,总是要多些钱粮。商贾之术也非是何等卑贱之事,如今浙江道正在改制,商贾缴纳重税,这便是对朝廷的贡献,朝廷是看在眼里的。”

    听到太孙这么说,众人又是想了想,觉得太孙也没有说假话。

    先前朝廷不曾收取多少商税,商人地位卑贱些也无所谓。如今浙江道对商贾征收重税,这可是商贾们对朝廷做的贡献。

    凡是于国有所贡献的人,怎么能用卑贱去称呼。

    然而,曹震却是嘀咕道:“可臣家里头,也确确实实没有门下商贾啊……那臣岂不是吃亏了……”

    闻听这个憨货如此说到,都督府里不禁生出一阵憋笑声来。

    朱允熥亦是翻了个白眼:“朝廷定下了规矩,民间自是闻声而动,景川侯还怕没有商贾主动投献于曹府门下做事?”

    “啊?”

    曹震长大了嘴,一脸的茫然。

    朱允熥无奈的笑着,挥袖从主位上走下来,到了常升面前:“舅舅,京卫之中可以开始挑选尽量出身南方的将士了,火器也要多多准备,龙江船厂及水师那边,也要传令过去。”

    常升点头低声道:“这一次,殿下是要京卫南征将士,都由海路去南边?”

    朱允熥点头道:“暗卫探的,琼州府境内有一座泼天的铜矿,朝廷若要经略南疆,可以琼州府为核心打造军略。官兵可从从海上登陆廉州府由镇南关进攻安南。另分兵海上,直击安南腹地沿海。”

    “琼州府有铜矿?”常升再一次的震惊,能让自己这位身为大明监国皇太孙的人,用泼天来形容。

    常升已经无法想象,那座位于琼州府的铜矿,到底是有多么的富饶了。

    朱允熥笑笑:“即便没有,经略南疆还是要依靠海运,琼州府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

    这是自然,毕竟琼州与安南就隔着一段距离的海面而已。

    常升心中也有了计量,拱手道:“臣定不负殿下期望。”

    朱允熥嗯了声,愈发低声道:“西平侯府会是偏师,但镇南关和海上这支主力,却是需要一位得力统帅,舅舅可以想想谁人足以担任。”

    常升抬起头,看向在自己面前眨着眼的大外甥。

    他不由无奈的笑着:“殿下是希望臣担任此次军略南疆的主将?”

    朱允熥沉声道:“舅姥爷去了西北平叛,宋国公等人又在北边,如今就连曹国公也在倭国统领镇倭大军。中山王一系都还年轻,不足以统领大军。卫国公一系也是如此,信国公家的汤醴如今正在浙江。算了算去,外甥都认为舅舅也该动一动了。”

    军略南疆,如今已经是在向着国战,再开半座中原的方向去了。

    常升也清楚,这样的大阵仗,那些年轻后辈还缺乏历练,承担不起来。

    若仅仅是几场战事,朝廷里那些功勋将门子弟,还足以担当,可如今算来算去还真的只有自己最是合适了。

    只是常升却目光疑惑的看向面前笑着脸的朱允熥,忽的幽幽道:“殿下是不是也想去南疆走一遭?”

    朱允熥立马摇头:“一切都由圣裁,外甥又从未上过阵,只怕去了是要添乱子的。”

    常升笑笑。

    躬身抱拳。

    “臣等恭送太孙。”

    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试舞弊案毕

    野草遍地,称之为荒野。

    当野兽和人类走过之后,就成了小道。走的人和兽更多,就成了路。

    将路挖开,重新铺垫层层叠加平整,再在两侧以山河要冲、规定距离建造一座座驿站,于是官道就出现了。

    在浙江道联系直隶应天府的官道上。

    一行数骑,在天色不曾放亮的时候,便从江边的龙潭驿(今南京龙潭街道)换上驿站喂饱的战马,向着六十里外的应天城奔袭而去。

    于此同时,在栖霞山西北角的江面上,一支由整整二十条大小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正压着沉重的吃水线,缓慢的沿江上溯。

    巨大的船帆迎风招展,被吹的鼓囊囊的。两侧甲板下巨大伸展出同样巨大的排杆,这些杆子可以用来拍击贴近大船的敌船,也可以用来为大船提供同力。

    在整个船队周围,是数不尽的走江小船,围绕着船队不断的前后游走着,为船队提供最新的水道讯息,以及为船队驱赶那些南来北往的商船以及渔船。

    两帮不同的人,不约而同的由东向西,前方这座中原帝国的京师。

    骄阳从海底升起,越过海平面、地平线,金灿灿的阳光洒在大地上。

    将骑兵的背影,船队的轮廓,清晰的映照在大地、在江面上。

    “今天下朝,可去鸡笼山晒日饮茶。”

    千步廊里,吏部尚书詹徽对身边的兵部尚书茹瑺提议着今天早朝之后的娱乐时光。

    茹瑺偏头,目光有些捉摸不定的盯着詹徽,默默道:“自从前几日放榜,闹出舞弊案和狮子山上的事情,詹尚书就很是有些不对劲。”

    詹徽身子向后一仰,将笏板插在腰带里,双手拍拍自己的脸颊:“老夫不对劲?”

    茹瑺点点头:“往日里,詹尚书可不会做这等轻佻的举动。”

    詹徽愣了一下,随后便嘀咕道:“老妻养的几只老母鸡,一直不下蛋,这几日终于是开始下蛋了,老夫高兴。”

    茹瑺撇撇嘴,回头看了一眼跟在他们这些六部尚书后面的各部司卿、侍郎等。

    茹瑺轻声道:“若是说高兴,恐怕还得看任古雍和郁敦本吧。”

    詹徽闻言回头淡淡的看了一眼。

    是走在六部侍郎中的礼部左侍郎任亨泰和户部右侍郎郁新。

    见两人只是抱着笏板,默默的跟随着队伍入宫上朝,詹徽便点点头:“任亨泰这一回大概是能圆了尚书的梦。至于郁新却是不好说……”

    茹瑺顿了一下,表达不同的意见:“任亨泰掌礼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郁新上半年适逢诸王入京,谏言总是禄米减八成,陛下当时可谓是龙心大悦,尽数采纳。如今赵勉称病在家,想来要不了多少时日,恐怕就会上奏章乞骸骨了。”

    詹徽则再一次回头,看向人群之中的户部右侍郎郁新。

    郁新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学识不凡,相貌雄伟、声音洪亮,可谓是仪表堂堂,当时便被陛下赐名新。

    后来历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讲、户部度支主事、北平部郎中,在今岁诸王如今时,上奏朝廷当削减宗室禄米。足足削减了八成的宗室禄米,被朱元璋提拔为户部右侍郎。

    四年时间,从一介新科进士走到户部右侍郎的位子,便是数遍朝堂,也是少有的事情。

    然而,詹徽却再一次摇头:“他正在弄那什么招商开中法的事情,太孙颇有些不喜。”

    “开中法?”茹瑺当即眉头一凝,低声道:“可是要用盐引和商贾在九边兑换粮草军需?”

    詹徽眼帘低下,无声的点点头。

    茹瑺便收回注视,抱着笏板,低叹一声:“治标不治本,后患无穷啊。”

    念道了一声,这两位部堂尚书,便继续并肩入宫。

    ……

    大本堂处,今天虽然照旧带着太子来到这里的朱元璋,却没有走进学堂,总算是将大本堂交换给方孝孺这些真正的教书先生。

    朱元璋听着身后学堂里传来的皇子、皇孙们的朗朗读书声,脸上有些享受的滋味。

    只是望向身边太子之后,便低声道:“狮子山后续的手段,可会留下后患?”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