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173节
    这话很重,尤其是对着一位开国皇帝说出来。

    朱元璋的脸色有些变动,他看了一眼边上的孙狗儿。

    孙狗儿心领神会,立马小跑到不远处的一名禁军亲卫统领面前。

    随后,这名禁军统领便带着一堆人往西安门外过去。

    朱允熥只是看了一眼,便知道老爷子是要这些人去人牙市场了。

    他接着道:“孙儿虽年幼不知事,监国未久,却也看清了。世人所私欲,尤其是那些手中掌握权柄和优待的人。他们不会感激恩德,只会因为贪欲,不受控制想要占有更多的利益。”

    “这一次,孙儿说过,此次赋税改革,势在必行。浙江道必定成功,那日爷爷若是点头,孙儿愿为此,冲锋陷阵,继续推行至天下!”

    “他们想的是蝇营狗苟,一家之利。孙儿得要为咱家想,为咱家的后世名声着想,为天下百姓着想。”

    “如今他们不满,孙儿只好回来,只要请奏爷爷开恩科,只要目下分化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内部乱起来。孙儿才有时间,让汤醴、夏原吉他们在浙江将事情给办好了。”

    这是朱允熥第一次在大明社稷之事上,如此郑重的在老爷子面前陈述着。

    朱元璋肯定的点了一下头:“为天下百姓!咱只要还没死,就轮不到你小子在前头冲锋陷阵!”

    这是他唯一的要求。

    有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自信和威严,也有对自家孙儿的呵护。

    朱允熥笑了想:“开了恩科,天下士子的嘴就会闭上,我家还没办的事情,远不如他们目下能否中试重要。而会试主考人选,也能在朝中让他们自己斗上一斗,也好让爷爷您耳边清净些日子。”

    朱元璋再次无奈苦笑的虚点朱允熥,看向一旁的太子:“咱就说,咱家乖孙长大了!办起事情来,愈发稳重得体!”

    朱标撇撇嘴,不愿看这般模样的老爷子。

    前头还是您骂骂捏捏说这小子办事不靠谱,前头也是您踹了他一脚,如今对自己这般说。难道是说,前头那些事,都是咱做的?

    朱元璋讨了个没趣,瞪着眼低骂一声:“竖子。”

    转头再看向朱允熥,多了一份考校:“恩科今冬完事,那时候浙江道夏粮、秋粮入库,商税清点。到时候诸事完毕,你又准备如何应对后面的事情?”

    “那就让他们一直自己斗下去!”

    朱允熥斩钉截铁的开口回了一句。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大明皇权的绝对统治

    任何一个皇帝,都期望自己能够对自己的朝堂和臣子有着绝对的控制力。

    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天然的必须。

    皇帝,天然就要统治和对抗自己的臣子们。

    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朱元璋也不例外:“又想挨揍?”

    很没有威慑力的一句威胁。

    朱允熥还是摆出了害怕的样子,后仰了一下,随后身子向前一压:“孙儿以为,国事愈发繁重,爷爷应当在朝中遴选重臣能臣,可入文华殿学士,于宫中附言国事奏章。”

    简而言之,朱允熥要搞内阁。

    当然,并非是大明后来的那种内阁。

    而且现在,提出这件事情,目下也仅仅是为了让那些官员们将注意力从国朝赋税改革上移走。

    在权力和金钱的选择面前,他们总是会聪明的选择权力。

    除非真的有那么几个蠢货,会喊着全都要。

    到时候就不要怪锦衣卫的昭狱空荡荡了。

    “文华殿学士?”朱元璋幽幽的念道了一句,哼哼了两声:“你小子办事,倒是愈发老道,这是在给解缙他们几个人铺路吧。”

    朱允熥立马摇头,有上一回老爷子的提醒后,他诚恳道:“总不能让他们做武英殿学士吧。至于解大绅他们,若是他们往后无才无德,也就如此这般。家国天下在前,孙儿的个人私情在后。”

    朱元璋听到这话,便满意的点了点头,脸上也露出笑容。

    觉得自己的教导,总算还是有作用的。

    至少现在分得清国家和私情之间的关系了。

    他说道:“此事,咱无不可。先说说你的章程想法。”

    “孙儿以为,爷爷是明君,父亲亦是贤明储君,国事上有无此等设计,都无所谓。但天下愈发的大了,事情愈发的多了,爷爷和父亲总有无法全数做完的那一天。”

    “目下设此例,可转移臣子注意,推行赋税改革,利国利民。往后,可分担国事,只要我朱家坐天下,手握皇帝权柄,赏罚升贬,皆在我家之手,他们也乱不了。”

    朱元璋却是一挥手:“往后的事,往后在说,只要目下能让外头那些人少些胡言乱语于赋税改革之事,咱便都能答应。”

    杀人是最简单的法子,但他并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人。

    事情也总是要有人去做的,朱元璋身为大明开国皇帝,在杀人上面有着无数的惊艳。总是会拉拢一批,杀伐一批,最后事情再交代下去。

    只会蠢货才会以为,皇帝就能将整座朝廷都杀个干干净净。

    有底气,和是否真的去做,是两码事。

    杀人是警告,也是为了更好的去办事。

    如此之下,朱元璋才会选择亮出那高悬在九天云霄上的屠刀。

    朱允熥点点头道:“今岁开恩科至少能让浙江道改革之事办妥,初见成效。明岁,朝廷进文华殿学士,又可分化他们,不让他们抱团,只要朝堂上反对改革之事的声音小了,便也就形不成舆情,我家做事也就能调度得利,从中调和。”

    总领朝堂的位子,就问你们想不想要。

    文人风骨是什么?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他们会抛弃一切。

    “太子以为如何?”

    朱元璋想了想,问起了一旁自家老大的意见。

    近来一直处于旁观社稷角色的朱标,看了儿子一眼:“只是取文官入文华殿,是否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诽议,是否会令文官权柄过甚?”

    太子总是能扣准事件命脉。

    朱允熥心中嘀咕了一声,老爹终究是老爹,便开口回道:“儿子去岁便在想,昔年爷爷手下的大都督府颇有作用。虽然后来,因为一些缘由,爷爷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这也在情理之中,亦是我家必须要做的事情。但现在看来,若是朝中进文华殿学士,五军都督府中倒是需要进一些武英殿学士,如此方才能阴阳调和。”

    朱标眼帘眨动了几下,默默一笑,点点头又笑着摇摇头,身子向后一靠,便不再说话了。

    朱元璋哼哼两声:“咱给的优荣够多了!”

    又是没来由的一句话。

    朱允熥却是笑了笑:“您是宽仁的,孙儿知晓。如今朝中进文华殿、武英殿学士,两厢均衡,说到底也就是个维持现状。”

    “取平衡,方为正途。”朱元璋评价了一句。

    朱允熥默默点头。

    这是帝王术。

    大明的皇帝们想要获得天下社稷的绝对统治,唯有平衡朝堂,平衡天下。

    万事万物,如同田地里的庄稼一般,决不允许有挑头的,更不可能允许田地里长出一颗参天大树来。

    大树会剥夺周边庄稼的养分,会致使树冠和根系愈发扩张膨胀。

    辛苦一年的庄稼汉,便再也取得不任何收成。

    只有砍掉挑头的,剔除掉那些异类,让这片田地里所有的庄稼都保持一个苗头,才能在夏秋收成的时候,将自家的粮仓装满。

    大明皇室所具现的皇权,便如同那手持镰刀的老农一样,必须要拥有对这社稷之田,绝对的统治权力。

    朱允熥低声道:“此事,爷爷也允了?”

    他这是明知故问。

    朱元璋也果然是瞪了一眼:“等咱风雪取才后再议!”

    朱标在一旁呻吟了一声,幽幽道:“父皇,是不是该回去了。”

    朱元璋拍拍屁股,大手向着周围一挥。

    “太子发话了,咱回去。”

    皇帝老爷子拍屁股走人,回头看了眼被人抬着跨过西华门门槛的太子。

    朱元璋又愤愤道:“今天就全拆了!”

    落在后面的孙狗儿犯了难。

    看着皇帝老爷子扬长而去,肩膀一软。

    朱允熥也拍拍屁股站了起来,走到孙狗儿身后,举手拍拍他的肩膀:“做成活扣凹槽,太子爷出来,头前让人起开,过去后落回。”

    孙狗儿脸上一喜。

    如此便不算坏了规矩,赶忙就要道谢,说上几句皇太孙英明神武之类的好话,却发现三爷已经是奔着东宫过去了。

    旋即,孙狗儿手臂背到身后,挺起胸膛,亦是挥挥手指指点点的。

    “都听到没有,咱们家三爷说的办法,照着三爷说的法子去办!”

    “这宫里头,哪里都不能拦着咱们家太子爷的路!”

    四处的太监们赶忙应是,有人去将作监寻人,有人去各处规划太子爷可能途径的地方。

    ……

    且说朱允熥这边,老爷子和老爹回了中极殿那边,他则是回了趟东宫。

    从浙江道赶回应天,一路上就没有吃好喝好睡好的。

    足足泡了半个时辰,才将自己从浑浊的污水中扒拉起来,又在另一桶里泡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在闻讯赶回东宫的汤鹊清和沐彩云两女伺候下,穿戴好了一身专属大明皇太孙的常服。

    相对于浙江道此前那天寒地冻,民不聊生,官绅被杀的血流成河,半座浙江道尽没相比。

    东宫里头目下总是欢喜的。

    二十三叔朱桱彻底不回后宫李贤妃那边去住了。

    每日就吃住在东宫,往大本堂进学。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