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26节
    朱允熥认真用力的点着头:“回爷爷,孙儿绝不敢在此事上说一句假话!”

    不好!

    一旁的刘三吾心中大呼,赶忙回头看向身后的几名朝中大臣。

    朱允熥这边已经接着说道:“我大明立国二十有四载,百姓渐安歇,民生富裕,仓禀渐丰。

    但这是因为我大明立国不久,天下黎民,历经前元剥削,加之元末天下大乱,四战不歇,人口骤降。

    我大明造鱼鳞皇册,分田百姓,方才使得人人有田耕种。”

    朱元璋点着头,恶狠狠道:“前元滔天之罪,属实可恶!”

    一直默默等待着朱允熥被呵斥的朱允炆,几乎是要叫喊出来,为什么突然之间画风突变,皇爷爷竟然和朱允熥这厮心心相印了起来!

    朱允熥自始至终都未曾看朱允炆一眼。

    依旧是脑袋里梳理条理,缓缓道来:“虽然,如今我大明百姓人人耕种于田。但若是往后人口增多,我大明固有土地却还是现今这么多,我朱家又要以何养天下亿兆黎民?”

    “如今,南疆之外便有一年三熟之地,其民如树上猴,不知教化,懒散至极,置肥沃之地不顾,野外寻食。”

    “我大明文教昌盛,兵多将广,人口日多。何以置此等宝地视若无睹?”

    “大明当以宗室镇宝地,大军厘清顽固,迁移百姓耕种土地,士林大儒教化域外之民,学我中原之礼。”

    白花花的近乎无主之地,你们不要?

    朱允熥说到最后,更是将儒家给夹带了进来,托出要让儒家传播至域外的想法。

    而他刚一说完,在其身后的宗室诸王也已经站了出来。

    第三十四章 皇孙一心一意皆为大明

    “启禀父皇,儿臣愿请旨改封南疆,亲领大军,为大明收复故土,永镇地方!”

    以大明宗室十三子朱桂为首,其下十四子朱楧、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合共五人,站出身来,躬身抱拳,面向朱元璋发出请求。

    五位皇子请求皇帝改封南疆,永镇地方!

    一时间,竟是连着朱元璋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南疆那等蛇蝇无数、崇山峻岭、瘴气弥漫的地方,自古便是流放犯官罪民的去处,等闲人若是被封官岭南一带,便几乎等同于贬黜。

    而大明朝的宗室,自有皇明祖训以来,除却已经分封北边为大明镇守边疆的诸位塞王以外,余下都是封国富饶之地。

    今日这是怎得?

    大明朝的宗室们,竟然抢着要改封去南疆那等无人问津的地方。

    朱桂五人开了口,几个小的亦是不甘示弱,纷纷嚷着要朱元璋也将他们给封到南疆去,也要为大明收复失地。

    这是穷兵黩武,这是要推行以武治国啊!

    刘三吾心中大呼不妙,当下开口:“陛下,国以社稷黎民为重,百征百战之国,未曾见有常胜。我大明立国二十有四载,陛下艰辛创业,此时正是大治天下之时,若南北同征,国库艰难,百姓受累,我大明盛世远去也!”

    今日跟随朱元璋而来的户部尚书赵勉,见刘三吾开了口子,立马抱拳上前:“陛下,朝中连连北征,国库捉襟见肘,然有陛下掌社稷山河,方才勉力维系。若此时再开征南疆,恐国力难以维系。”

    见两人接连反对。

    朱允熥赶忙开口:“爷爷,孙儿知晓此时我大明北征不断,元人亦是务必尽数驱离。收复南疆故土,如今确也不急于一日。十三叔等人,忠心大明国事,敢为人先。乃我大明宗室之表率,乃天下万民之楷模,当鼓励以。”

    如今他收割了将门的支持,又有方孝孺这位士林大儒作为先生。

    若是现在再将宗室的这些好叔叔们给收入囊中。

    朱允熥这时候终于是淡淡的看了一眼,一直站在朱元璋身后的朱允炆。

    朱允炆看了一眼身前的皇爷爷,旋即走了出来:“皇爷爷,南疆距应天路途遥远,我朝若要用兵,支援必定缓慢,辎重开拔艰难。便是国库充盈,用兵辎重,只怕也有过半要耗费在路途之上。如此这般,入不敷出,恐怕朝廷会愈发艰难。”

    说着他微微侧目,扫了一眼不远处的朱允熥。

    眼神之中,暗带讥讽。

    终究是年轻啊,不懂得朝政如何艰难,光凭着一腔热血,皇爷爷能打下这座大明江山?不考虑这些实际的问题,便要行穷兵黩武之事,当真是可笑之极!

    朱元璋斜眼扫向朱允炆,心头一阵雾水。

    这是自家皇孙?

    竟是如此……

    像极了这帮整日里哀嚎穷兵黩武的老儒了!

    心里想着,朱元璋又扫向一旁的刘三吾。

    “今日之事,诸皇子忠心国事,悍勇有加,朕心甚慰!”

    “皇孙允熥,一言一行,一心一意皆为大明社稷着想,咱欣慰不已!”

    朱元璋当下开口,便是将朱桂等人与朱允熥都给夸奖了一番,而后话音一转:“然诸子与皇孙尚未成年,不可妄议朝政国事,当以本务为要,勤学多问,待日后替咱守住大明江山社稷。”

    说着话,朱元璋看向在场的诸位朝臣:“今日不过是宗室小儿们的闲谈,论不上国家之事。”

    不是国事,只是闲谈。

    若是传扬出去,那就是嚼耳根子了。

    刘三吾见皇帝算是没有被鼓动着,要在北征之后再开南征,心中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户部尚书赵勉等人也是松了一口气。

    朝廷年年战事不断,头一回北征刚停下,下一回的北征就在筹备之中。

    年年如此,他这个户部尚书当得是劳心劳力。

    何不如大伙都关起门来,在这应天城里头梳理天下,休养生息的好。

    “儿臣恭送父皇。”

    “孙儿恭送爷爷。”

    等到朱允熥抬起身来,朱元璋已经是带着人渐行渐远,消失在大本堂前。

    现场,便只剩下了他和一帮叔叔们,还有方孝孺领着的几名大本堂先生。

    朱允熥赶忙上前,欲要托付方孝孺,却是被对方笑着摇头止住。

    “为师还未曾老到走不到的地步,且入大本堂,今日开课!”

    朱允熥笑了笑,恭敬从命:“学生晓得。”

    一行人,直到此刻方才一一入了大本堂。

    落在最后面的朱允炆,这时候只觉得气冲天灵盖。

    朱允熥今日如此胆大包天,鼓动着宗室里的叔叔们,要行穷兵黩武,征伐南疆的事情。

    皇爷爷竟然就这般轻轻拿起,轻轻放下。

    最后竟然还说他朱允熥是一心一意皆是为了大明!

    当真是岂有此理,世间何曾有过这般道理!

    如今,这方孝孺素来以士林新起大儒著称,竟然也着了他朱允熥的道,二人之间好似隐隐是在以师徒相交!

    朱允炆愈想,心中愈是郁郁不得志,恨不得一刻钟也不待在这大本堂里,只想寻一快活地,让自己放空一切。

    众人到了大本堂里分坐。

    方孝孺看着眼前的诸位皇子皇孙,心中亦是泛起了别样滋味。

    想来,自己今岁入京不过是访友而已,却不想竟然是稀里糊涂的入了宫廷,成了宗室大本堂的先生。

    他看向依着个子,坐在中间位置的朱允熥。

    却是放下了手中准备的课本,面向此间学生,开口发问:“先前,诸位皇子请旨改封南疆,皇孙也言我大明宗室当封国南疆。尔等所思所想,从何处出发,可否与我说来?”

    他是赞同大明朝的宗室藩王,封国在边塞之地,而非中原富饶之国。

    若不然,如今朝廷和陛下或许可以控制这些宗室藩王,但往后呢?

    藩王于封国,权柄几乎超越朝廷,若是多出几个穷凶极恶之辈,那便是天下百姓的祸事。

    加之,宗室一旦就藩,其封国的产出,几乎都要供养藩王,朝廷等同于颗粒无收。越是往后,只怕朝廷收到的钱粮也就会越来越少。

    只是,他对大明征伐域外之事,虽不如刘三吾那等顽固,却也有些迟疑。

    国之大事,当警惕兵事。

    朱允熥笑了笑,他知晓方孝孺这番话,其实是问自己的。

    与其让朱桂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倒不如是自己来解释清楚。

    “先生,学生想先问一句,先生以为土地是什么?”

    第三十五章 打下一个大大的大明朝

    方孝孺笑了。

    看着眼前这位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学生,方孝孺心中清楚,他并未是在问自己问题,而是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皇孙且说来。”

    这是在宫中,在大本堂,即便方孝孺心中欢喜朱允熥这位学生,但也只能忍痛以规矩称呼。

    朱允熥面带微笑。

    这位固执的崇尚周礼的儒家老学究,也有着善解人意的一面。

    他轻声出口:“土地,乃黎民衣食所系,乃国之根本,乃社稷之根本。”

    “洪武元年至今,我大明有民近五千万,天下良田万万顷。国朝三十税一于百姓,供养朝廷,边塞百万大军。”

    “这一切,都是依托于中原之地所生。”

    “若将来有一日,我大明朝以如今之土地,供养两倍如今之人口,三倍之人口,乃至五倍之人口。”

    “如今的土地,是否还够我大明百姓衣食之用?”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