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宋将门 > 第589章 雄心勃勃的赵祯
    在最后的日子里,王拱辰被彻底抽光了精气神,一天天走向疯狂和死亡……反而是韩琦,他一天比一天清明,很多东西真的看透了。

    回顾庆历新政,韩琦越发觉得就像是一场小孩子的闹剧。

    不论是他,还是范仲淹,富弼,甚至赵祯,都没有想清楚他们要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光凭着惨败西夏的愤懑屈辱,便一股脑想要富国强兵,仓促推出一堆法令,然后就盼着国家大治,焕然一新。

    那不是变法,而是脑残!

    要变法,就要树立威仪,就要改革文官,韩琦看得很明白,大宋的问题,实际上就出在文官身上!

    文武就好像长江和黄河,不管是哪一边闹起来,就要淹没无数生灵百姓。

    过去因为五代的记忆太过惨痛,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防范武人身上,而结果呢,便是文官泛滥成灾,别看文官表面上没有武官嚣张跋扈,一副人畜无害,温良恭俭让的嘴脸,实际上他们的危害丝毫不在武将之下。

    兼并土地,霸占良田,逼迫百姓破产,侵吞国家税源……每一件事,都是在挖帝国的墙角,大宋看似承平百年,实则积弊丛生,已经到了不改必亡的生死关头!

    老百姓常说,乌鸦落到猪身上,光看到别人黑,没看到自己黑。

    显然,韩琦终于看到了。

    只是老天爷跟他开了个玩笑,居然要用他的脑袋,去警示所有官吏!

    用他的血去开启变法!

    真正要砍头的那一刻,韩琦居然不再恨了,他甚至有些担忧王宁安,赵祯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这位皇帝也老了,不知道能撑到什么时候……最好小太子顺利继位,王宁安以帝师之尊,继续推动变法,或许大宋还有中兴之日,好水川之仇,有希望洗雪。

    只是这一切都看不到了,泪,顺着眼角流下。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随着两位相公,21位文官被斩首,整个官场,都被深深震撼着,可以说是地动山摇,波涛汹涌……

    原本那些上书求去的,纷纷收回了表文,老老实实,回到衙门坐班,兢兢业业干活,捧着卵子过河,生怕被审计司盯上。

    虽然这次审计司干掉的官吏,全都有贪墨情状,且证据确凿。但是不可否认,他们也全都是这次罢官逼宫的主力。

    想想吧,以往的大宋文臣有多牛逼!

    他们能抓着赵祯的衣袖,狂喷皇帝口水,逼着皇帝过继宗室子弟,干涉立储事宜……几乎没有不敢做的。

    大多数情况之下,皇帝还会选择妥协低头。

    几十年的记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大家都觉得几百人一起请辞,一定能逼得赵祯低头,法不责众,人多就是真理!

    只是这些人打错了算盘,而且还错得很离谱儿!

    赵祯用23颗血淋淋的人头昭示天下,皇权又回来了!

    伴随着法场的鲜血,审计司的大名也如雷贯耳,几乎无人不知!

    审计司一举超过了皇城司,成为大宋最令人胆寒心惊的衙门。

    如果说有人请你去审计司,喝喝茶水,谈谈心……绝对能把人吓出毛病来。

    文官不过如此,就是欠管教!

    ……

    就在一片肃杀之中,大宋的官场开始了快速新陈代谢。

    斩杀韩琦的当天,贾昌朝轻车简从,离开了西京,前往延安府接掌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其实老贾是有心去河北大名府的,毕竟他在那里干了近十年,门生故吏众多,日子也能舒服点,奈何王宁安不想让他好过,还有文彦博那个老不要脸的,也想阴贾昌朝一把,就把老东西赶到了西北,让他直面西夏的兵锋!

    庞籍、唐介、赵卞,几乎都是同时离开了西京,老一波的相公之中,只剩下文彦博还稳坐钓鱼台,八风不动。

    只是老文却知道,他的椅子有多难坐,屁股下面根本是个火山口!

    王安石还没有进京,就先开炮了。

    他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虽然文辞委婉,情真意切,但是却掩饰不了犀利的本质……王安石直接指出大宋的危机在于“冗官”、“冗兵”、“冗费”,根源则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必须变法图强,才能富国强军。

    相比起历史上骤然跃升宰执,王安石多干了一段时间转运使,又亲自推行青苗法,见解比起历史上还要高明许多。

    至少王安石把吏治提到了和理财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步。

    王安石大声疾呼,要全面推行考成法,防止官吏不作为,要让官员动起来,真正去做事……

    王安石的大炮威力绝对不俗,直接震撼了陈陈相因的官场。

    而紧随其后,御史中丞张方平也上书了,他把益州办案的经验总结出来,然后支出朝廷在财政方面,偏重收税,而忽略监督……预算编制草率,执行力弱,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以治河经费来说,每年能用到刀口上的,不足所有经费的三成,结果就是年年水灾,年年拨钱,去年的钱没有用完,今年的又发下来了,朝廷年年发钱,却不知道钱都用在哪里,岂不是荒唐透顶!

    张方平提议要增加御史数量,而且这次选拔御史,要招募真正内行的人才,去监督每一笔预算,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很多人都说张方平这是要和审计司夺权。

    倒是王宁安不这么看,御史台本就是监督机构,如果能真正动起来,干点有用的事,至少比当马蜂窝要好。

    再有,审计司也不是万能的,多一个监督机构,就多一道保险。

    有人再想贪墨,就要瞒过御史台,要躲过审计司……毫无疑问,犯罪成本会大大增加。双方互相监督,显然要比一家独大好。

    仿佛为了凑趣,在这两位上书之后,三司使司马光也上书了。

    司马光谈的重点是理财,他也认为朝廷收钱能力很强,花钱却十分混乱,随意性太大……司马光建议,要引入银行的核算机制,严肃财政纪律,还要充实三司官吏,增强制定预算的能力。

    这三位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珠联璧合,勾画出变法新政的格局……不得不说,天下人终于嗅到了一丝改变的味道,朝廷这一次是玩真的了!

    ……

    城外校场,士兵操练正忙。

    赵祯在前面走着,王宁安和狄青陪在左右,君臣迎着太阳,踏着杂草,谈了起来。

    “狄卿,王卿,我大宋立国根基薄弱,如今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相比变法,朕更看重开疆拓土,攘除四夷。”

    王宁安笑道:“陛下圣明,其实无所谓内忧外患,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对外打输了,外患变成内忧,打赢了,外患解了,内忧也就轻了。”

    赵祯呵呵一笑,“说得好啊!所以朕准备先除外患,变法让王安石他们做,开疆拓土,还离不开你们两位。”

    赵祯停下了脚步,负着手,等待两位心腹重臣的建议。

    狄青比起之前,略微有些显老,但是依旧风采过人,气度沉稳,绝对当得起一国枢密使的重任!

    “启奏圣人,近年裁撤河北禁军厢军,整饬西北各军,已经裁减30万人,节约近两千万贯粮饷,这笔钱足够训练五万精锐,之前庞相公已经招募了三万多人,臣接手之后,优中选优,又从各地招募健儿,目前已经凑足了五万人,日夜训练。为了和西夏青唐抗衡,这五万人必须配属足够的马匹,这个就要问王相公了。”

    王宁安一拍胸膛,笑道:“别的没有,经过这几年的繁育,马匹倒是不缺,如今河北和幽州等地的马场已经有10万匹马瓦里马,30万匹北地马,可以调拨给西北8万匹,加上西北的战马和驮马,足够让每个士兵都有马骑。”

    按照狄青的规划,这五万人,真正的骑兵只有两万,其余三万是骑马步兵。

    这是狄青仔细研究的结果。

    因为有了墙式骑兵,汉家儿郎第一次不惧怕胡人的骑射。

    只要纪律严明,马好,盔甲好,武器好,就能打赢对手……大宋朝并不需要向汉唐那样,保持庞大的骑兵数量,维持兵力优势。

    相反,两万铁骑,足够对付十万训练不足的胡骑,至于三万骑马步兵,只是跟着追击,捡漏,打扫战场,负责后勤而已。

    “一定要尽快把人马训练好,必须两年之内,拿下青唐!然后挥师抄了西夏的后路!五年,五年之内,朕要灭了西夏!”

    赵祯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王宁安和狄青互相看了一眼,都感到了皇帝的雄心勃勃,难掩惊喜和兴奋,异口同声道:“臣遵旨!”

    从校场回来,赵祯心情很不错,京城的保守文官势力,几乎一扫而光,换上了新人新政,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刚坐到龙椅上面,苏桂就送来了礼部的一封奏疏。

    原来是汇报青唐的事情,在今年春天,一代枭雄唃厮啰病逝,他的三子董毡继承唃厮啰的位置,并且派遣使者到了大宋,希望大宋能按照惯例,册封董毡,并且回赐礼物,给予粮饷帮助,双方才能共同抗击西夏……

    赵祯看完,只哼了一声,“哪里是国书,简直是勒索信!休想让朕答应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