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一直以来,广平侯府都是历代君王最信任的人。

    广平侯府从不与宗室联姻,更不会与朝中权臣亲近,就连广平侯府的传承,也一直很神秘,一脉单传也就罢了,而且都是在十五岁时忽然出现在人前,而在此之前,无人知道这位侯世子养在何处。

    世子回归之后,便会进入锦衣卫四处历练,直到父亲卸任,他便正式接替。

    而他接替的不仅是锦衣卫指挥使一职,还有整个广平侯府。

    因为老广平侯卸任的也不仅只是锦衣卫指挥使,还有广平侯的爵位。

    这一点也和其他勋贵不同。

    老广平侯卸任之后,便会归隐雀灵山,那里便是锦衣卫的训练营,从此之后,老广平侯便会在那里为锦衣卫培养新血,也在那里终老。

    雀灵山后,埋葬着历代广平侯和他们的妻子。

    围绕着神秘的广平侯府,朝野上下一直都有各种传说,但是宣公公做为皇帝近身之人,自是比别人知道得多上一些。

    比如历代广平侯世子在十五岁之前的下落,便只有广平侯自己知晓,就连皇帝也不会过问,这是太祖皇帝给予广平侯府的特殊权利。

    据说,第一任广平侯,为太祖呕心沥血,他的长子是因为某件事情,被太祖误会,而被广平侯亲手杀死的。

    自此之后,广平侯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活过十五岁,便死于非命。

    当时的广平侯已经垂垂老矣,太祖赐给他一个年轻的美人,一年之后,美人生下一子,广平侯跪求太祖皇帝,准他将幼子送出京城,保住最后的骨血。

    太祖皇帝应允,那位还在襁褓中的小世子就此消失,十五年后,广平侯早已不在人世,太祖皇帝也已老态龙钟,十五岁的小世子终于回到京城,太祖皇帝看着这个酷似老广平侯的少年,想起昔日那个陪他打下江山,为他保驾护航的老臣,老泪纵横,不但让世子顺利袭爵,并将锦衣卫指挥使之位赐给广平侯府,并允诺,广平侯府世子十五岁前可离京养育,任何人不得打听其下落。

    而广平侯府要付出的代价,便是无论嫡庶,广平侯府每代只能有一个男丁,若是不幸断了,那便是广平侯府气数已尽,不可强求。

    据说,广平侯府女眷落胎的事,也是发生过的。

    此时,宣公公望着面前年轻的侯爷,心里默默叹息,多好的后生啊,才貌双全,可惜却不能得配京中贵女,更不能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别人眼里的泼天富贵,对于广平侯府而言,更像是一道枷锁。

    宣公公七岁净身,这辈子最羡慕的就是多子多孙的人,富贵滔天,宣公公见得多了,所以在他看来,像广平侯府这样连儿子都不敢多生的,又整日风里来雨里去,脑袋系在腰带上的人家,真还比不上乡野里抱着孙子在大树底下抽旱烟的老汉。

    富贵滔天又如何,活着不敢养儿子,老了还要孤苦伶仃到雀灵山上等死,有啥意思啊。

    霍明睿在宣公公眼中看到了难得的怜悯,这老太监,是在可怜他吗?

    霍明睿知道是为什么,他释然一笑,看似无意地问道:“那位尤美人寻死过吗?”

    第274章 宫里有位尤美人

    若是往常,后宫里嫔妃的事,霍明睿是不会过问的。

    但是昨夜宫里闹过鬼,皇帝特意为此宣他进宫,那么宫里有何风吹草动,他不知道也就罢了,既然他知道了,那便都要详细询问。

    身为皇帝的贴身内侍,宣公公自是不会感到诧异。

    他没有隐瞒,详细讲了尤美人的事。

    尤美人人如其名,就是一位人间尤物。

    尤美人的父亲原是商人,十几年前边境t打仗,国库空虚,因此,吏部允许商人捐官,一万两银子便能给个从七品,二万两就是正七品。

    当然,这些都是有官无职,没有实缺,只是为了好听好看,且,也能受到当地父母官的厚待,后代子孙更是受益良多。

    尤美人的父亲便趁着这个机会,给自己和弟弟,各捐了一个正七品的虚职。

    尤家也从商户,一跃成为官宦之家。

    两兄弟妻妾成群,府中不少美人,而这些美人也给尤家生了很多漂亮的孩子。

    无论男女,尤家的孩子全都容貌出色。

    在尤美人之前,尤家便先后送过两个女儿进宫,尤美人是第三个,也是三人中最美最独特的。

    这是因为,尤美人的生母有一半的胡人血统,因此,虽然后宫佳丽三千,可尤美人却是一枝独秀,刚刚进宫便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可惜,尤美人生得虽美,身体却不好,又因初到京城,水土不服,自从进宫之后,便是大病连着小病,一直没能侍寝。

    皇帝初时对她颇为关注,时常让人往她宫里送这送那,可是她一直未能侍寝,而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各色美人,时间久了,皇帝便将她抛到脑后,忘了还有这么一位病娇美人了。

    皇宫是最现实的地方,尤其是尤美人这种曾经万千瞩目过的,一旦被冷落了,过得还不如其他人,就连她那两位姐妹,也对她置之不理。

    尤美人早在七日前便断了饮食,一心求死,皇后娘娘得知后,派了身边的嬷嬷过去训斥,并且扇了她两记耳光,让她不要脏了宫里的地方。

    那尤美人也是个烈性的,被一名嬷嬷打了,又羞又气,当天夜里便一根白绫子悬了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