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495节
    就像于谦刚刚说的,军屯的问题,其实分成两个大块。

    首先第一个大块,就是朝廷原本的屯田被各大势力以各种方式侵占,瞒报的问题。

    这一点,从兵部拿出来的数据上面,能够极为直观的体现出来,如今的军屯数量,和宣德年间相比,已经不足五成,更不要说跟洪武年间比了。

    当然,于谦毕竟是暗中巡查,并不全面,所呈现的只是几个重点军镇的大致状况,但应该说,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至于其中的原因,十分的复杂,并不单单只是边将或者其他的什么人侵占这么简单。

    军屯的数量减少,一部分是登记在册的减少,另一部分则是未登记的减少,这两类要区别来看待。

    登记在册的减少,大多都是有理由的。

    譬如说田力不足,连年收成不佳,难以耕种,或者是当地常遭劫掠,百姓迁移后,边军兵力收缩,无暇顾及,或者是因其他种种原因,总之是出于实际情况,无法维持的情况下,被军屯除名的田地。

    这部分首先在清查的过程当中,便发现了很多问题,边军上报的理由,有真有假,甚至有的时候,半真半假,兵部难以每一亩田地都挨个核实,便导致了大量可以耕种的田地,光明正大的被昧掉。

    对于这种事情,核查起来不容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想要追回,则是更难。

    因为,虽然说田地就在那不会跑,但也并不是说朝廷派人清查就可以的。

    时隔多年,或许当初土地的确肥力不足,可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由恢复了肥沃,或许当初这块地方,有些部族的确常来劫掠,导致百姓迁移,但是过了几年,随着边境稳定,边军调动,这块地方又成了安乐窝。

    如此种种,想要追查起来,非常困难。

    就算是不追究当初的责任,仅仅是追回土地,也是很难做到的事。

    要知道,这些土地被通过各种方式隐没之后,并不一定就是被当时隐没的人给占据了,很有可能被交易出去,成为了百姓的私田,甚至有一部分,成了地方官府的官田。

    很多的田地,甚至可能已经是地方官府正式登记在册,按时给朝廷缴纳赋税的民田。

    这种情况下,朝廷很难有实据证明,这块田地到底是朝廷该有的军屯,还是百姓开垦的田地,或者是官府分给百姓的田地。

    就算是能够证明,想要收回,也是难上加难。

    对于老百姓来说,田地就是他们的命,要抢他们的田,是必然要拼命的,强行收回,很容易引发民变。

    何况,犯错的是那些私自侵占发卖田地的边将和边军,老百姓是花了银子买的田地,虽不合法但是合理。

    朝廷要收回,却没有人补偿百姓的损失,那么百姓何辜?

    如果说要补偿的话,那么且不说朝廷难以负担这笔支出,就算能够负担,拿回本来就是朝廷的官田,还要付钱,和直接从百姓手中买田有何区别?

    事实上,这才是最大的死结。

    朝廷整饬军屯,是为了能够让边军自给自足,恢复田亩的数量,可不是仅仅为了惩治那帮徇私舞弊的混蛋。

    如果说整饬到最后,只是杀了一批人,军屯的数量没有恢复,那么,杀的再多,朝廷这次的整饬,也是失败的!

    除了这部分以外,当然,也有些被侵占的军田,是被边将中饱私囊了。

    这些田地,清查起来相对简单,但是,也不容易。

    简单是因为,无论是官员还是边将,在面对国家机器的时候,都毫无反抗之力。

    可以说,只要朝廷能够掌握足够切实的证据,拿下他们毫不费力。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稳定!

    这些混蛋侵占了军屯,挪为己用,固然是中饱私囊,但是,这些田地他们又不可能自己来耕种,而是要雇佣佃户来耕种。

    朝廷将这些田地收回是容易的,但是,收回之后,必然是要交给官军来耕种,即便是仍然交给原本的佃户耕种,那么军屯相比较民田更高的税赋,也未必是他们承担的起的。

    收回这一批田地,必然要产生大量的无业流民,如何安置他们,也是朝廷必须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这其实很不讲道理。

    明明是这帮边军边将犯了错,但是最后,拿下他们留下的烂摊子,却还要朝廷来收拾。

    可这是没办法的事,朝廷受万民拥戴,就应该庇护万民。

    无论是谁犯了错,是谁的问题,只要出了问题,要考虑如何解决的,必然就是朝廷。

    这是责任所在,义不容辞!

    至于那些未登记在册的减少,这部分的田地登记在册,但是,却交不出该有的粮食。

    至于理由,五花八门,但是却让人难以反驳。

    耕田种地,说白了是靠天吃饭,干旱,冰雹,蝗灾,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减产。

    还是那句话,这些情况,朝廷难以一一具体核查,靠地方官……嗯,诸位懂的。

    地方禀报上来,朝廷就算派钦差去查证,往往也无功而返,只能吞下苦果。

    就算是没有这种天灾做幌子,由于军屯的特殊性质,各地的边军边将还有一个绝对难以反驳的理由。

    瓦剌扰边!

    边境一向都不太平,瓦剌的各个小部族,经常成群结队的来劫掠,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作为镇守边境的军队,边军的首要职责是保境安民,其次才是别的。

    所以,因为屡受劫掠,边军调动频繁,许多时候需要临时抽调屯田军参战,误了农时导致田地减产,也是兵部时常接到的理由之一。

    瓦剌人来去如风,每年大大小小的冲突和遭遇战无数,想要具体查证情况,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理由,朝廷也很难去责怪边军边将什么。

    最终的结果就是,明明登记造册的田地有这么多,但是实际上缴纳的赋税,却远远不足。

    除此之外,登记造册的田地,也存在私自发卖或被侵占为私田的情况,所以,如若要清查起来,该如何安抚百姓,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591章 人从哪来

    应该说,单是本身军屯的田地被侵占的情况,已经十分棘手,但更棘手的,却是私垦田。

    事实上,军屯之所以会糜烂至此,私垦田的存在,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所谓私垦田,一部分是由原本的屯田被隐没后,未登记在册的田地,另一部分,则干脆是新开垦出来的荒地。

    对于大多数的边将来说,前者获利更大,但是后者却更加安全。

    正常来说,开垦荒地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是好事。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至少到现在为止,只有田地不够的情况,而不会有田地过盛的情况。

    诚然,边境地域广袤,并不像江南一样,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田地都开垦了出来。

    在边境地区,还是存在很大的荒野地区,可供开垦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开垦荒地并不是找一块地,然后耕种就可以的。

    所谓刀耕火种,想要把一块荒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要平整土地,将高处的土方一筐筐的搬到低处填平,然后垒出田埂,大块的土块要打碎,草根仔细除净,才算完成了第一步。

    然后,为了加强肥力,能够长庄稼,要一担担的将肥料挑到田里,辅以晒干的草木灰,细细的洒在田里,再用牛车深耕一遍。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就是从最近的河堤处挖渠引水,灌溉田地,如此,一亩可以耕种的田地,才算是基本成形。

    这些事情如果是普通人家来做,少说要好几个壮劳力,至少花上两三年的工夫,下死力气去干,才能做得完。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得到的田地,也不过是一亩仅仅勉强可以耕种劣田而已,想要将劣田变成良田。

    必须要经过几年的播种,细耕,好好的侍弄照料才行。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开垦荒田是要命的事,往往花了一辈子,累到把命都赔进去,才能开垦出三五亩的良田,是真正当做家底儿来重视的。

    可是,对于边将来说,开垦荒田却要简单的多。

    手底下都是大头兵,派出去干活不就完了!

    普通百姓开垦荒田,还要操心明天吃什么,但是边军可是朝廷发饷的,每天吃饱了出去干活,就当操练了。

    结果就是,明明是好好的军队,到最后变成了开垦荒田的劳工,不仅兵士被煎迫过甚,而且时间都用在了开垦荒地上,荒废了操练,等到瓦剌打过来的时候,只能一触即溃。

    这种事情,在边境同样屡见不鲜。

    等到田垦出来了,或者底下人闹得太厉害了,就一纸调令,和营中巡防,守城的军士一换,什么事都没有。

    到了最后,朝廷出了大笔的银子养边军,普通的兵士们出了力天天累得要死,可战力不升反降,还屡屡有逃亡的情况。

    至于那些田地,自然顺理成章的被边将收入囊中,改头换面,使些银子往地方官府一送,便摇身一变成了正经登记在册的民田。

    甚至于,有些时候银子都不用送,对于地方的官府来说,只要愿意登记上去,按时缴纳税赋,那么就是一笔政绩。

    须知,考核地方官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当地田亩的数量及岁产粮食是否有所增长。

    每年都有新的田地增加,对于地方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至于怎么来的,他们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越是如此,私垦田便愈演愈烈。

    而且,更无解的是,由于私垦田不用缴纳税赋,所以,虽然开垦起来很艰难,但是一旦开垦出来,很多时候,边军往往更愿意耕种私垦田。

    因为如此一来,他们能够得到的粮食,比耕种军屯还要更多,毕竟,军屯的税赋很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上缴朝廷统一安排。

    军屯要推行下去,无非在于田地和人。

    侵占军屯让田地变少,私垦田泛滥让耕种军屯的边军减少,没有地,没有人,军屯逐渐崩溃是自然而然的事。

    军屯一旦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那么边境的军费支出将完全依靠国家财政,到时候,可真的是天天拆东墙补西墙了。

    所以,整饬军屯是必须的。

    老大人们在看完了奏疏的前半部分之后,也不约而同的升起了共识。

    但是,到底该如何做,却的确也让人犯难。

    于是,稍稍闭目消化了一番军屯的状况,老大人们便翻过了关于军屯的现状描述,将目光落到了后半部分,也是这次的重头戏,即,到底该如何整饬军屯的糜烂。

    见众人都消化的差不多了,于谦也没有迟疑,跟着众人的进度,继续道。

    “针对于军屯的现状,兵部进行了多次的部议,并最终粗略的敲定了诸位如今看到的整饬章程。”

    “这份章程概括的说,分为三个大的步骤。”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清丈田亩,兵部此次预计将联合都察院,派出六十名钦差御史,奔赴各地丈量军田,官田,民田,并对其田地的所属状况,进行统一的清丈。”

    这句话刚说完,底下不少大臣,立刻便抬起了头,眼中皆是有些意外,他们早就知道,兵部这次会有大动作,但是,却没想到,一上来就是这么大动干戈。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吏部的王文,他皱着眉头问道。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