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423节
    前一个去的人,是如今朝中资历最老的礼部尚书胡濙。

    那么这回,派谁去呢?

    官位高了,先不说找不找出来,就算是找得出来,那也必然是位高权重之辈,丢下一身的政务,跑去迎候太上皇?

    官位低了,那保不齐太上皇更生气。

    总不能,真的让天子亲自去宣府吧?

    内阁的一帮老大人,被天子的一句话给噎住,说不出话来,天子也没有太为难他们,而是转向了一旁的胡濙,问道。

    “不如,胡先生再跑一趟?”

    胡老大人本来在一旁看戏,忽然被发问,眨了眨眼睛,一瞬间仿佛变得苍老了许多,道。

    “陛下,老臣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次前去宣府,老臣能想的法子都想了,但是太上皇心里的结解不开……唉,老臣无能,请陛下责罚。”

    一时之间,殿中顿时弥漫开一阵悲凉的气氛,令人望之而欲落泪。

    胡濙的这副样子,看着就是一副受了大委屈的样子。

    朱祁钰也有些没有想到,然后,他若有若无的,似乎看到胡老大人眼角瞥着案上放着的那份奏本,于是,他才想起来,拿起奏疏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果然……

    情真意切,满腹悲凉!

    礼部尚书,写文章也是一绝。

    朱祁钰叹了口气,道:“此行委屈先生了,既然如此,先生就先回府歇息吧。”

    “臣领旨!”

    胡老大人立马来了精神,麻利的起身,转身就出了殿门。

    他老人家的衣角消失的时候,一帮内阁的大臣甚至都还没反应过来。

    然后紧接着,就有内侍,将胡濙的那份奏本送到了他们的面前。

    怀着疑惑和好奇,老大人们迅速凑在一起,将那份奏疏通读了一遍。

    上面写的,正是胡濙到达宣府之后的所有经历,写的很细,甚至就连奏对时的语言和其他人的反应,也都一一描述了出来。

    看完之后,老大人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奏疏的文笔自然是一绝,看着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内容也很让人感动。

    透过这本奏疏,老大人们仿佛看到了宣府行宫当中,胡濙神色哀痛,坚决而凝重的三拜九叩,仿佛看到了老尚书英雄迟暮,背影凄凉,仿佛看到了,大宗伯如何斡旋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的劝谏太上皇……

    这般场景,纵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为之所动。

    然而……

    想起刚刚胡老尚书麻利溜号的身影,这本奏疏中,描述的一幕幕悲凉场景,却又轰然崩塌。

    不过,无论如何,这奏本里头的大多数内容,应该是真的。

    有这份奏疏打底,任谁也不能说他胡濙不够尽力。

    而且,按奏疏所言,在宣府的时候,这位大宗伯连愧对先帝,欲要致仕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太上皇还是无动于衷,那么再提要让他老人家去迎复,就是翻脸了。

    咋,说说还不行,非要让胡老大人真的辞官吗?

    所以,这条路是断了!

    那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该派谁过去呢?

    老大人们一阵发愁。

    终于,在这个时候,天子开口道。

    “诸位先生,且先不必着急,太上皇在迤北一年之久,尚能迎回大明,如今在宣府不过数日而已,且耐心等一等,总归会回来的。”

    “你们或许不知,就在今日清晨,圣母宫中的总管太监王瑾,已经携着圣母的懿旨,亲自赶往了宣府,或许,懿旨到了,太上皇便能回心转意呢?”

    太后的懿旨,一般涉及的是内宫事务,所以正常情况下,不需要通过六科,只需要在内廷备案即可。

    因此,这桩事情,内阁的几个大臣,确实是不清楚。

    何况,就算太后派了人过去,真的就是去请太上皇的?

    老大人们依旧犹犹豫豫的,想说什么,但是又一时之间想不到其他的办法,就这么立在了当场。

    见此状况,朱祁钰揉了揉额角,似是想起了什么,问道。

    ”成敬,前番兵部传来消息,说于先生现在何处?”

    在这样的场合里,成敬对自己的分量一向很拎得清,天子不问,他绝不会开口多说一句关于政务的事情。

    但是既然天子发问,他也能够立刻回答,略一躬身,成敬道。

    “回陛下,于少保在土木堡陪同太上皇祭奠死难官军之后,便赶回了大同,然后在大同停留了一日,又赶往了甘肃巡查,此刻,应该还在甘肃。”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

    “那好,传谕给于先生,让他即刻赶往宣府,负责太上皇在宣府的一应事务,务必设法,劝谏太上皇早日起行。”

    成敬躬身领旨。

    接着,朱祁钰才转过身,略显无奈的望着底下的一帮大臣,问道。

    “诸位先生,如此可妥当?”

    这话带着些许的情绪,让内阁的老大人们有点不敢接。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天子的确给出了诚意。

    胡濙既然不能再去,那么在朝廷当中,身份地位能够和他比肩的,要么就是吏部尚书王文,要么,就是兵部尚书于谦了。

    王文……不提也罢!

    数来数去,还是于谦最合适。

    硬着头皮,王翺看了一眼俞士悦,两人共同道。

    “陛下圣明仁爱,臣等敬佩!”

    按理来说,这件事情到这就该结束了。

    但是,他们躬身下拜,却久久没有得到天子的回应。

    良久之后,老大人们的腰都有些发酸,上首才传来天子平静的声音,但是这种平静,和往昔不同,带着丝丝的冷意。

    天子道:“太上皇一事,或许京中朝中,各有揣测流言,尤其是,宣府的奏本到了之后,只怕更会物议沸然。”

    “但是,朕要告诉几位先生的是,舒良举止不当,但他错在小题大做,错在为了抓捕刘永诚,擅闯了行宫。”

    “但,土木堡祭奠死难官军,是太上皇的意思,是太上皇感念万民之举!是刘永诚为了一己私利,勾结随行护卫,阻止太上皇前往祭奠,所以,舒良为了太上皇的安全,才迫不得已,出手阻止。”

    “国家国家,国在家前,享国之永,当承社稷责,经历诸多,这一点,想必太上皇已明白了,不知诸位先生,可能明白?”

    话音落下,王翺和俞士悦等人,皆是心中一震。

    天子的这句话,意蕴很深!

    于是,他们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天子在召见胡濙和舒良的时候,对他们丝毫都不避讳。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内阁,到了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第528章 太后懿旨

    宣府城,总兵府。

    这段日子下来,朱祁镇的日子总算是过的舒心了一些。

    虽然说那帮蒙古护卫还是下不来床,但是舒良那个碍眼的东西已经走了,整个总兵府的护卫职责,都交给了任礼这位老将。

    说起来,任礼最开始晋封伯爵,还是他钦封的,再加上有孙太后的那份家信打底,他总算是有了可以信任的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任礼位高权重,是正经的勋贵重臣,而不像刘永诚一样,是个宦官,在皇权面前,几乎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想起刘永诚,朱祁镇眼前又忍不住浮现起,刘永诚离开之前的深深一拜,带着诀别之意。

    心中再次升起一阵浓重的无力感,摆在面前,曾经在迤北日思夜想的珍馐美馔,也顿时变得索然无味。

    这个时候,袁彬从外头匆匆走了进来,拱手道。

    “太上皇,慈宁宫总管太监王瑾到了,说是带了圣母懿旨,在外请见。”

    “王瑾?”

    朱祁镇皱了皱眉头,这个人他当然是知道的。

    说到底,他自幼长在宫中,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内宫当中稍微有些资历的宦官,他自然是都认识。

    王瑾这个人他之前还提拔过,是个得力的人,只不过,好像和王振的关系不算特别好,但也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

    让朱祁镇感到疑惑的是……

    “母后换了慈宁宫的总管太监?李永昌呢?”

    虽然说,朱祁镇到达宣府这段时间以来,已经知道了不少朝廷发生的各种事情,但是内宫中的事,知道的人不多。

    李永昌当时被打杀,缘由有些敏感,所以,也没有对外宣扬,知道内情的人,除了宫中的孙太后和几位娘娘,外朝也就是,当时左顺门之后,被宣召的几个重臣而已。

    对外,依旧是圣母深明大义,太上皇忧心社稷,一个力主应立长君,一个主动禅位,保全京师,而天子则谨守本分,辞之再三,最后为宗庙计,承继大位为君。

    文武百官,朝野上下看到的情况,便是如此,其中的刀光剑影,从不为外人所知,更何况李永昌这么一个小人物的生死。

    不过,朱祁镇的这个问题,袁彬也是一头雾水。

    他本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校尉,若非机缘巧合,内宫当中的那些大珰,连正眼都不会看他,这种宫廷隐秘,他又如何得知?

    甚至于,在今天之前,他都不知道,当时在武英殿中,跟在圣母皇太后身边的大珰,名字叫王瑾。

    看着袁彬迷茫的样子,朱祁镇心绪越发的复杂。

    他本是随口一问,但是,袁彬如今的表现,却无形之中,又再一次提醒他。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