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0节
    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闹出土木之役的太上皇一脉,根本不应该再拿回大位。

    要说朱祁镇复辟之后,死的最不冤枉的,恐怕就是他了!

    就像此刻一样,作为文臣,王文考虑的反倒是一旦调集大军开战,后勤是否能够跟得上,以及是否能够打赢,打不赢的话会不会危及京师。

    至于一旦明军主动出击,是否会激怒也先,让他对太上皇下手?

    不好意思,在太上皇在土木之役中被掳走的时候开始,王老大人就已经当他殉国了……

    第119章 两条路

    朱祁钰并不知道,从小受正统儒家教育的王文,为何会产生这种观念。

    但是他只需要知道,王文是坚定站在他这一边的,就足够了!

    回神过来,朱祁钰收敛神色,道。

    “两位卿家不必如此,究竟如何,还需商讨再做定夺。”

    说罢,命成敬带着两个小内侍,将二人扶起来。

    然后朱祁钰起身,来到殿中的边防图前,开口道。

    “前番兵部军报有言,此次也先出兵,主力攻大同,偏师攻甘州,另有两路攻宣府及辽东军镇,四路同下,方致使我军措手不及。”

    也先这次对大明发起的进攻,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规模入侵行动。

    所以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只有一路大军!

    事实上,大明如今的九边重镇防卫虽然还没有成型,但是辽东,宣府,大同几处重镇已有连点成线的趋势。

    一处遭犯,临近边镇必然举兵拒之。

    也先既然要进攻大明,自然是考虑周全,事实上,这次也先出兵,共分四路,动用了大约十五万的兵力。

    他本人率瓦剌本部军队八万,从下路主攻大同,同时遣五千精骑为偏师围困甘州。

    另一方面,鞑靼可汗脱脱不花则是率军三万自上路攻辽东,瓦剌平章阿剌知院率军两万,自中路攻宣府。

    四路大军同出,才令各边镇只能各自备御,无力相互救援。

    于谦在一旁点头,道。

    “不错,这四路大军当中,辽东,宣府等处皆是为牵制我军,以骚扰劫掠为主,唯有也先所率的不对,是其主力。”

    “不仅如此,也先用兵奇诡,其主力最开始陈兵于宣府,列阵以待,待我大军至宣府,却发现其早已转道大同。”

    “因四路同下,我大军难辨其主力何处,劳师远征,疲于奔命,这才令其有了可趁之机。”

    这也是也先的狡诈之处。

    他四路大军同出,但是最开始的时候,他亲率的部队只有四万,另外四万被他分兵到宣府佯攻。

    当亲征大军以为他要主攻宣府的时候,他却暗中将主力调回到了大同。

    王振这个草包,带着大军先是赶到了宣府,扑了个空之后,又急着赶去大同。

    结果到了大同之后,发现也先又带兵到了阳和卫。

    整个战局,完全是被也先牵着鼻子走。

    明军本就是自京城劳师远征,片刻不停的赶路这么久,后勤混乱,士卒疲惫,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更是军心涣散。

    到了这个时候,随行的一众大臣再也忍不了了,纷纷进谏要求回师。

    恰好阳和卫被攻陷的消息,也让王振心生惧意,于是匆忙制定了返回的路线。

    最终在土木堡,被也先一举击溃。

    所以客观来说,土木之役除了因为王振太废物之外,也先出色的用兵谋略,也是起到了奇效的。

    朱祁钰指了指地上摊开的地图,开口问道。

    “想来这些情况,各位都已经知道,陈侯,你来告诉朕,如果是你来用兵,接下来会如何?”

    老侯爷盯着边防图,沉吟许久,开口道。

    “陛下,若此刻臣是也先,有两条路。”

    陈懋上前一步,指着地图道。

    “其一,留一偏师佯攻大同,主力北上攻古北口,此处地势险要,下接密云,若破则可一路长驱直入直抵京师。”

    闻言,一旁的于谦皱了皱眉,却是提出了反对意见。

    “侯爷何以觉得是古北口?”

    “须知古北口距京师虽近,但是正因如此,亦是边防之重点,此处地势险峻,并不利于骑兵施展,何况古北口占据地理,墙高城深,若要强攻,也先势必要投入极大的兵力。”

    应当说,作为兵部尚书,于谦的军事素养是极高的,边境大大小小几十处隘口,地形如何,陈兵多少,都在他心里装着。

    陈懋一提,他就反应反应了过来。

    大明的各个隘口当中,古北口距离京师算是最近的一处,但是要攻下的难度也极大。

    面对于谦的质疑,老侯爷沉吟片刻方道。

    “所谓兵无常形,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古北口固然易守难攻,但是它除了距离京师最近之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位于宣府和辽东之间。”

    “也先大军四路,除攻甘州为一偏师外,阿剌知院攻宣府,脱脱不花攻辽东,也先若调主力攻古北口,则三路大军可以会师。”

    “也先此人,用兵狡诈,先前便佯攻宣府,实攻大同,再行此计,并非没有可能。”

    于谦皱着眉,同样死死的盯着边防图,很显然在评估陈懋所说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朱祁钰瞥了一旁的王文,开口道。

    “王卿觉得如何?”

    王文没有到过辽东,但是他做过宁夏巡抚,也跟瓦剌打过交道。

    而且这次入京之后,他知道自己即将赴边境巡查,同样对边境的形势做过一番深入的了解。

    此刻听天子点到了他,倒也不惧,想了想,上前道。

    “回皇上,臣以为,陈侯所说固然有理,但是易地而处,若臣是也先,只怕未必肯三路会师……”

    一句话叫殿中众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他的身上,王文深吸了一口气,道。

    “陛下,此次也先分四路大军南下,固然是存了分兵牵制了各边镇将领的用意,但是臣斗胆猜测,只怕也和他与脱脱不花不和有关。”

    “何况也先自土木之役后,便退居威宁海子,修养整备,显然是打算仍然依靠己方主力,故而臣以为,攻古北口一策,即便要行,也是也先虚晃一枪,故布疑阵。”

    瓦剌如今的局势,其实也十分微妙。

    尽管大明并不怎么认可,但是作为黄金家族的后裔,脱脱不花所率领的鞑靼部,被奉为蒙古正统。

    也先的父亲脱欢,也正是借助脱脱不花的名义,才将蒙古各部统一,建立了新的汗庭。

    但是同时,在这个新的汗庭当中,也先又占据着强势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意图,基本上毫不掩饰。

    这次也先兴兵进攻大明,非要让脱脱不花一同带领鞑靼本部的军队同时进宫辽东。

    也正是怕自己在前方作战的时候,背后被人给捅一刀。

    所以应该说王文所说的,并非毫无道理。

    三路大军一旦会师,固然会让也先气势大增,但是同时也会让他如臂指使的大军,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王文的确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陈懋盯着边防图,沉思半晌,最终道。

    “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走一条更稳妥的路,绕过大同,自阳和关而入,攻白羊,紫荆,倒马三关,亦可攻至京师城下。”

    “但是这条路线,一路上隘口众多,地势不平,会影响骑兵的战力,尤其是紫荆关,占据地势,虽然不能和古北口相比,但是同样并不好攻下。”

    “至于好处,则是撤退方便,且若从这条路线进攻,下可攻京师,上可和宣府大军内外夹击,进攻居庸关,此关若失,则虏贼之后亦可来去自如。”

    第120章 大同

    朱祁钰拧着眉头,同样盯着边防图。

    不得不说,陈懋的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前世的时候,也先进犯京师,走的就是他所说的这条路线。

    自阳和关而入,一路破白羊,紫荆,倒马三关,直逼京城。

    于是朱祁钰开口问道。

    “那若是按照这个路线,我大军边防该如何布置,陈侯心中可有策略?”

    闻言,一旁的于谦和王文相视一眼,皆是有些无奈,看来皇上心中还是存着要派大军反击的念头。

    这回陈懋倒是没有怎么犹豫,回道。

    “若敌果真自这条路线进犯,首先要加强的,就是沿途各个隘口的兵力守备,尤其是紫荆关。”

    “臣看过兵部的军报,土木之役以后,也先以阳和关为基地,陆续击溃了好几处隘口。”

    “加之刚刚左都御史传来的消息,怀来卫,永宁卫,赤城堡等处虽未失守,但俱已空虚,必须立刻派兵加固。”

    说着,老侯爷叹了口气。

    还是土木之役闹的!

    这场大战,从一开始就败了。

    王振这个混账东西,一点军事眼光都没有,接连被人虚晃两枪,导致也先攻下了阳和关。

    失了阳和,整个边防线就被豁开了一个口子。

    也先占据阳和,往里便是诸多防守空虚的隘口,虽然关内不适合骑兵施展。

    但是只要越过大同,阳和,宣府的这条边防线,可以进攻的方向实在太多。

    也先用兵又灵活,派到各个隘口骚扰的游骑当中,时而混杂的便有精兵主力。

    这就导致了边境有多处隘口,损失倍增,几近处于失守的状态。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