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971节
    这是这个东方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之一说的话。

    按照阿丽娅在应天掌握到的消息,大明的老皇帝已经退位,不再处理帝国政务。

    新皇帝是眼前这位年轻太子的父亲,对其提出的帝国新政,无比的赞同和支持。

    而这位年轻的太子,被整个帝国寄予厚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说的话更加的重要。

    阿丽娅很乖顺的再次行礼。

    然后才带着身边的女官,慢慢退后了几步,方才转身,在此地大营的官员带领下,走向营区。

    送走了阿丽娅。

    朱允熥和朱高炽依旧等在铁路旁。

    自从北伐结束,朝廷便开始陆续裁撤九边兵马。

    大多数的九边边军,在后来陆续南下,成为了拱卫京师的主要军事力量。

    这一次西征,抽调的兵马,也是以当初驻守九边的将士为主。

    在如今的应天城,有那么一句戏称。

    说这些重新以九边南下将士为主整编的京军,乃是中央野战军。

    而在讲武堂里,大多结业的武生,也是首先被充实进京军内部。

    大都督府则是在计划,以新整编的京军为纽带,扩大整编地方卫所官兵。

    在最后,大概率是要彻底终结已经在大明施行三十多年的军户制度。

    火车上的军械物资,都已经被卸载了下来。

    火车也开始在铁路指导员的指挥下,行驶进了车站内部的停靠点。

    这些火车需要通过检修,才会继续沿着原路返回河南府车站,继续执行装载运输任务。

    不多时。

    铁路远处,又有一阵蒸汽机的轰鸣声传来。

    新的一列火车,满载西征官兵和各类军械粮草抵达陇西城外的车站。

    新一轮的卸载任务,又要开始。

    在漫长的西部铁路上,无数的火车前仆后继的开足马力,为帝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

    而在陇西城以西,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还有更多的修路工人,才刚刚停工,返回营地用餐歇息。

    来自帝国内阁次辅的指令,早已下达。

    帝国如今无法将所有人直接通过铁路投送到关西七卫。但是,次辅已经立下军令状,等日后大军班师回朝,必须要在关西七卫的地盘上登车,一路乘坐火车直达京师对岸。

    甚至,是直接乘坐火车跨越长江,抵达京师大营。

    ……

    第七百三十七章 西出阳关【大结局】

    越明年。

    大明改元。

    乃永盛元年也。

    帝国新元,普天同庆。而在距离帝都万里之遥的西域故地,却是兵戈阵阵,旌旗招展,战马嘶鸣,火炮隆隆,兵甲磨刀。

    出了嘉峪关,便算是到了西域这片脱离中原掌控数百年的故地。

    再出玉门关和阳关,便可吟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诗篇了。

    大明集结了二十万精锐之师,终于是第一次开出关西七卫,踏足这片古老却依旧蕴藏着无限活力的戈壁土地之上。

    千里戈壁,大漠飞沙。

    在遥远的天际线上,是终年盖雪的天山山脉,将西域分割成了南北两方。

    天山东南侧,已经被风沙侵蚀的不成模样的旧日高昌故城,无力的屹立在火焰山下。

    不论是突厥人还是蒙古人,都是不会治沙的。

    离着高昌故城东边不远处的库木塔格沙漠这些年里,正在不断的向着西边侵犯。

    若不是有白杨河、哈尔甘孜郭勒河、喀让郭勒河,这三条发源于天山山脉的冰川融雪河流滋养,恐怕整个吐鲁番地区早已被风沙吞噬了。

    此时正值日出时分。

    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朝阳如火,透彻的洒在戈壁滩和绿洲上,也同样印在了远处的天山山脉上。

    整个火焰山从东到西,分别被三条沟谷切割开。

    而在离着高昌故城最近,位于火焰山最西侧的黑沟沟谷里。

    正有一支着甲驾马的大军,沉默的踩着被风吹进谷中的沙土,缓缓的压向高昌故城方向。

    随着大军的缓慢移动,太阳也渐渐洒在这些沉默着的士兵身上。

    数万骑兵皆着软甲,头脸亦为面甲遮挡,黑洞洞的眼洞里,透着渗人的煞气。

    在骑兵之后,便是中军本部,步兵营、炮兵营、枪兵营、弓兵营的士兵们,沉默的踩在地上,在山谷中从朝阳的分割线里走到阳光下。

    而在火焰山中部的沟谷中,则有另一支大军有条不紊的前进着,准备在高昌故城方向和中军汇合。

    几队斥候,已经在无人知晓的时候,爬到了火焰山的高处,手持望远镜向着四周观察着。

    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这些斥候就会对天空中发出讯号。

    而在火焰山北侧,一只巨大的热气球,也在快速的膨胀着,继而缓缓升空。

    数百架铁甲蒸汽车,则是开向火焰山西北侧,准备控制火焰山和天山之间的这段喀让郭勒河地区,防止敌人从这个方向绕后,袭击大军后部。

    大军有序的从火焰山东侧穿过,开始向着吐鲁番靠近。

    而在另一个方向。

    一支同样庞大的军队,早已在交河故城方向的大营中成群涌出。

    这一支军队的人数,远比从火焰山方向出来的明军更多。

    人数不下三十万人。

    但是,这三十多万人组成的大军,却显得杂乱了一些。

    各色的军旗高低大小不同。

    每一面旗下的士兵也穿着不同的军服,拿着不同的兵器。

    甚至于是同一面旗下的士兵,也能穿着不同的军袍,拿着不同的武器。

    这似乎是一支从各方整合起来的大军。

    但是在这支大军的中部,却有一支人数高达三万的精锐骑兵。

    这些骑兵的身上有着西域稀缺的铁甲,就连这些士兵身下的战马,前半部分也披上了甲片。

    三十万人的大军,尽出从大营中涌出,很快就分成了三个大阵。

    中阵直直的向着吐鲁番城东边的明军过去,左翼则是在向喀让郭勒河方向前进,准备将明军的后方切断。

    而在右翼,则是以一支各方组成的骑兵为主,似乎是准备在后续战争打响之后,从侧翼搅乱明军的阵型。

    双方都清楚对方的阵型和重点在什么地方,也都清楚对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而双方也同样保持着战争前的安静,各自做着最后的准备。

    日头渐升。

    两军已经能够到了各自肉眼可见的范围内。

    明军先行停了下来。

    骑兵开始成群的在阵前奔跑起来,似乎是在为大军壮胆,却让战场上扬起了一阵尘土。

    在以帖木儿大军为主的方向军阵之中,则已经看不清明军骑兵之后的军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了。

    而在明军阵前,由骑兵们扬起的尘土后。

    一门门火炮被战马拉到固定位置。

    足足千门火炮,在军阵中组成了一个品字形,将大军在火焰山前的三个方向防守住。

    一箱箱的炮弹被后勤营的士兵运送到火炮阵地上。

    直到午时。

    双方战争前的所有程序,方才准备完毕。

    早早就填饱肚子的双方士兵,并没有准备在这个时候用餐。

    一切,都要等到战争结束,才会进行结算休整。

    风。

    从南边的大漠戈壁上吹来,夹杂着无尽的沙土,吹在人们的脸上。

    风沙从明军士兵的面甲上刮过,阵阵作响,然而除了风沙声,便只有战马不安求战的嘶鸣声。

    号角声响起。

    鼓声大作。

    每一次的鼓声,都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将周围的风沙带起一层层的涟漪,漂浮在半空中浮动着。

    战争。

    以帖木儿的大军最先出动,而开始。

    遮天蔽日的箭羽,从帖木儿的军阵之中飞跃而起,破空飞行。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