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948节
    刹那间。**、**已经是被百姓们给团团围住。扎眼的功夫,无数的布块飞舞在半空中,然后就是鲜血从人群中溅射出来,一块块的肢体和碎肉被扔的到处都是。

    朱元璋挥了挥手,立即就有官兵冲了过去,准备拉开人群,维持秩序。

    这时候,朱元璋方才看向高仰止。

    “准卿所奏。”

    ……

    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明永盛

    皇帝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这件事情所涉及的数十人,以及所被牵连的不下万人,从此消失在中原之地那浩瀚的青史之中。

    朱元璋目光赏识的看向高仰止:“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办,亲自盯着。”

    高仰止默默颔首,出声领命。

    朝堂刑以重典,从来都是为了震慑宵小。

    而他今日所提议的,将**、**等人及其六族之人尽数除籍,非是为了做成一个后世之人的典范,好让后世人能记住这件事情,从而不敢枉法。

    后世人,自然有后世事可以震慑。

    他所要做的,就是彻彻底底的震慑住当下的人。

    高仰止领命之后,缓缓的退后到属于内阁大臣的队伍里,目光则是在周围的文武大臣身上扫过。

    在场,恐怕没有一个人愿意如**、**二人一样,成为被历史和文字抛弃的存在。

    没人想要成为**这样的存在。

    哪怕是如曹孟德那样的人,也只会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

    可你若是告诉这位曹贼,从今往后万世百姓,再无人知晓他的名字和存在,以及一生的事迹。

    恐怕他是绝不敢喊出宁教天下人不识我这样的话。

    所有的争斗,无外乎功名利禄。

    名没了,还争个屁。

    在后世人看来或许是一件很小的惩罚,但对于现在的这些人而言,却是远比砍头抄家灭族更恐怖的事情了。

    而高仰止在退回到内阁大臣队伍里后,便听到身边的先生解缙低声开口。

    “你也要学铁铉那厮,自绝于朝堂?”

    高仰止又扫了一眼在场的文武百官。

    此刻,无人敢于直视自己,甚至就连偷偷打量也不曾有。

    高仰止低声呵呵一笑。

    “学生身处内阁,执掌三法司,何须要人喜欢?若是有朝一日……那这些人自然也会满脸笑容,登门拜见的。”

    解缙愣了一下。

    不得不点头赞同这个学生的观点。

    可他却又摇摇头:“你倒是愈发懂得做官了。”

    高仰止双手合十,嘿嘿的低笑了一声。

    解缙见状便不再多言。

    即便是自己的学生,可学生如今也成长起来了,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见解了。

    只要不是往坏的方向发展,解缙一向是主张自己的学生们能多样发展的。

    这一头。

    随着**、**等一干叛国者被处理,禅让大典也重新进入到程序之中。

    首先,自然是孙狗儿当众宣读了洪武皇帝的退位诏书。

    这退位诏书自然是和原本历史上的遗诏不同。

    大抵就是肯定了洪武朝的政治措施,然后夸赞太子的能力出众。

    最后便是对即将成为新帝的太子爷寄予厚望,希望新帝能继续执行洪武朝的政策,并且能不避讳所谓祖宗之法,能顺应时势的变更政策。

    整篇退位诏书,核心点其实就是有关于自古以来,无数文武大臣嘴里有关于祖宗之法的确定和改变。

    而随着朱元璋这道退位诏书的颁布。

    大明朝的后世皇帝们,便再也不用顾忌所谓的祖宗之法。

    一旦大明到了需要更新国策的时候,便可以按照当时的国情更正国策,而不必再担心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们阻拦。

    谁要是阻拦,才是真正的在对抗祖宗之法。

    而后,便是老一套的三请三辞。

    朝堂之上王公大臣们,三请太子即位。朱标则是三辞帝位,在最后一次方才点头同意。

    即便是禅让,可君王们该恪守的规则依旧需要贯彻和遵守。

    皇帝之位,岂能是说让就让的。

    哪怕是场面场的流程,也必须要做到。

    不是什么人,都姓司马。

    也不是每一个朝代,都和司马家的晋朝一样,能干出背信弃义,当街做掉皇帝的事情。事后还闹出要灭口大臣,却不想对方脱光衣服爬到屋顶,对着整座城的百姓曝光了司马一家干的那些个腌臜事。

    从那以后,司马家不管做得好还是做的坏,算是坐实了青史留名的成就。

    而且司马一家,也没有做的多好。

    最终同样是落得一个全族尽亡的结果,倒也算是有头有尾,报应不爽了。

    三请三辞之后。

    朱标终于是在文武百官的拥护声中,接受了大明新君的位子,在礼官和内廷太监的伺候下,穿上最后一件在洪武十五年前由马皇后亲手缝制的龙袍。

    此刻。

    万众瞩目。

    朱标一手兜着宽袖,横在身前。一手捏着衣袖背在身后,眼眶里有些晶莹涨红。

    “宣。”

    “百官叩首。”

    孙狗儿亦是双目含泪,只却是无尽的欢喜。

    他在天家伺候多年,深知皇后当初是何等爱护这些孩子们。

    若是皇后还在……

    孙狗儿不由回头,看向天坛北边的钟山。

    而宗亲功勋、王公大臣们,则是纷纷上前,挥动衣袍,跪拜在地。

    孙狗儿强忍着澎湃的情绪和激动的泪水,再次高呼:“兴。”

    百官起身。

    “跪。”

    百官叩首。

    “兴。”

    百官再起身。

    孙狗儿最后喊道:“再跪。”

    百官跪拜,等孙狗儿嘴里发出最后一个兴字。

    天坛内外,王公功勋、文武大臣、官兵差役、百姓黎庶,纷纷高呼了起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此。

    朱标在这场禅让大典上,接受禅让,成为大明第二任皇帝的所有程序,便算是完成了。

    从这一刻开始,朱标便是大明帝国的至高权力。

    朱标看着面前的文武百官、万千黎庶,缓缓转过身,对坐在左侧御座上的老爷子毕恭毕敬的躬身作揖。

    随后才轻轻提起脚步,坐在右侧的御座上。

    他挥动了一下衣袖。

    孙狗儿便立马从一旁拿出一道事先准备好的旨意,送到了任亨泰的手中。

    任亨泰接过圣旨。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他站到了御座前,面朝所有人,开始宣读着大明第二任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一道圣旨。

    “……凡洪武国策,时下顺应,凡有司照旧办公。”

    这皇帝的第一道旨意,同样充满了公式和规矩。

    首先自然是承认洪武朝的一切施政方略,然后就是自谦的话,最后就是对新朝的展望,确定明年将会改元大明永盛。

    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内容会在这道旨意上呈现。

    至于说新帝新朝,可能会引发的朝堂官员变动,对于朱标的永盛朝而言,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整个洪武朝,都是朱标这位太子监国的,朝堂之上大半的官员都是经由朱标任免的。

    一如先前所说。

    这一场禅让大典,不过是一个过程,让朱标拥有名正言顺的皇帝之名罢了。

    至于皇帝之权?

    君不闻洪武朝,满朝皆为太子党。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