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899节
    换茶还得自己来。

    内阁大臣、吏部尚书翟善看了一眼离着自己很远的茶桌,放弃了喝茶的打算,却是趁机目光扫向在场所有人。

    徐允恭看了一眼身边的沐英,最后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会意,双手拍在扶手上,身子前倾:“朝廷里怎么样,俺们是管不到的。但大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应天城兵马司,自今日起将会取消一切休沐,诸军各营全员待命。兵马司一日三班,巡察京师。长江两岸上下游三百里,海军内河舰队昼夜巡视。凡入境应天府之水陆要道,皆有我大都督府辖下兵马驻守。”

    说完之后,李景隆松开双手,握在一起,靠在身后的椅背上。

    这是大都督府在接到皇帝回京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做出的安排。

    军方总是能在某些事情上,要比文官们提前知道。

    任亨泰眉头动了一下,目光移向了军方第一人徐允恭。

    这事情应当是这位魏国公带着大都督府决定的。

    如今的大都督府,除了对外征讨,对内镇压,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自决的。

    就比如眼下大都督府要戒严应天府。

    只要他们不是做出封锁应天府的事情,那么仅仅只是加强戒备,这是完全可以由大都督府决定的。

    任亨泰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有劳大都督府了,户部那边会尽快抽调钱粮,确保军中弟兄们粮草所需。”

    说着话,他便看向了执掌户部、工部事宜的解缙。

    任亨泰心中有些沉重,却也在此刻真正体会到了皇室为何要将军方的人拉入内阁的用意。

    就是为了保证,在当下这种局面,军方能够不被文官牵制,从而全力确保军方做出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是他这位内阁首辅的话。

    只会加强应天城内外的戒备,至多动用兵马司,而不会让在应天府境内的京军也动起来。

    毕竟眼下还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也没有不好的苗头出现,大肆动用兵马,很有可能会激化事情。

    其实,这也是当下文官和武将们的区别。

    被点名了的解缙嗯了一声:“明日,军中所需粮草就能送到。”

    应下之后,解缙便默默低下头。

    翟善左右看了看,最后看向主位上的任亨泰:“陛下眼下圣体有恙,我等身为臣子,当尽心报效陛下,稳定朝局。不过有幸,本朝有太子监国多年。只是眼下,是否还应该下旨,诏令各地藩王不得擅动,无令不得私出藩国,各王府护卫归营,无令不得外出?”

    虽然太子爷稳如泰山。

    可这世上人心最是难测啊。

    翟善有这样的担忧,也是清理之中。

    然而。

    一直没有开口的高仰止,却是皱了一下眉头,轻声道:“翟阁老是在防备什么?”

    翟善一愣,开口道:“有备无患而已……”

    高仰止哼哼了两声:“以学生之见,倒不如诏令各地官府,严加看管治下臣民。近来入了冬,似乎是太冷了些,地方上都变得懒散起来了,新政上的好些事情办的事拖延的很啊,一塌糊涂!内阁该行文申斥!”

    内阁班房里的气氛。

    被高仰止一下子点燃,变得紧张起来。

    ……

    第六百九十二章 朱允熥成鱼饵了

    自内阁设立以来,就不是团结的。

    一开始就让首辅任亨泰和解缙、高仰止师徒二人处于对立状态。

    任亨泰作为首辅,一直都在恪守着他属于理学的治国理念,和以解缙、高仰止为首的心学处于均衡状态,双方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有着不同的看法。

    而除此以外,还有以徐允恭为首的大都督府众人入阁,又硬生生将内阁分成了文武两派。

    虽然文渊阁里有着一个默契,即文武分治,但这并不代表任亨泰就无法插手置喙军方的事情。同样的,如果徐允恭等人愿意,也开始对文官内部的事情发出观点,表明立场。

    今天这场有关于皇帝病重,而导致的帝国政局可能会出现动荡的会议,产生矛盾和争议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自从吏部尚书翟善入阁之后,便自觉的依附在了任亨泰之下,在文官内阁大臣序列里,同首辅一起平衡解缙师徒二人。

    今天这场会议,他希望能借着机会,将地方藩王的权柄再削减一些。

    虽然他只是说让藩王不得擅离藩国,各王府护卫无令不得外出。

    但只要这样的政令下达,很快就会逐渐演化成宗室藩王们再也无权插手地方事务,各王府护卫的指挥权会被地方都指挥使司拿走。

    这似乎是对大都督府很有益的事情。

    但徐允恭等人并没有开口。

    因为他们清楚,不管这件事情对大都督府是否有益,朝廷以后就能直接插手各王府护卫的事情了。

    高仰止一如既往,对于吏治严苛要求。

    将这件事情给转到了地方吏治上去。

    尤其是当着翟善这位吏部尚书如此说。

    这几乎就是贴脸开怼了。

    翟善脸色一紧,目光从高仰止脸上挪到首辅任亨泰脸上。

    虽然自己掌着吏部的事,但高仰止却是掌着三法司的事情,且入阁的位次还在他之前。

    翟善见首辅不说话,便重新看向脸色好似是要将地方官员一一重罚的高仰止:“眼下年关将至,加之陛下圣体有恙,便是地方上有什么情蔽,也该等到年后再议。当下,我等身为内阁,还是要以稳定朝局社稷为主。”

    既然都不想对方做成事情,那就谁都别做事了。

    高仰止低哼一声,脸上却是露出笑容:“那就稳定朝局吧。当下京中无事,外头还有秦王和邹学玉在办事,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人敢在这个时候兴风作浪。”

    说完之后,高仰止目光幽幽的从神色微变的翟善脸上扫过。

    他们在内阁什么都不做。

    但外头却还有人是在做事的。

    前番,秦王殿下已经将整个直隶道一十七府杀的所剩无几,直隶总督大臣邹学玉则是紧跟其上,连忙奏请内阁添补直隶道官缺。

    翟善是吏部尚书不假。

    但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却是他们心学的青年才俊。

    吏部给直隶道空缺出来的官职选调官员。

    名单不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他内阁大臣、吏部尚书翟善的面前,而是出现在高仰止手上!

    翟善似乎是被击中了命脉。

    脸色瞬间大变。

    他瞪大双眼,几度想要开口言语,却硬生生憋住,未曾发出一声。

    徐允恭、沐英、李景隆三人看着高仰止和翟善互掐,皆是保持沉默,只是眼神却在不断的流转着。

    文官内部的争斗,对于他们这些执掌大都督府的人来说,自然是件好事。

    至少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大都督府不会遭受到来自文官们的统一打压。

    沐英更是在这个时候,轻声开口:“首辅知晓,大都督府准备近期,对南直隶各地卫所军户进行改制,配合直隶总督衙门革新直隶道一十八府之事。”

    沐英现在已经累功晋封黔国公。

    这本是开国之初,就已经给他预备下的位子,只是前些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将其晋封。

    沐英此言一出,翟善更是眼眶一颤。

    就连一直坐在椅子上不动如山的首辅任亨泰,眼睑也微微动了一下,目光淡淡的看向了沐英。

    沐英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前番太孙有言,军户制度往后将会弊大于利,大都督府军机参谋部会同讲武堂推演过许多次,得出了和太孙一样的结论。

    军户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眼下先于直隶道一十八府推行卫所军户改制,大都督府将会重新征募遴选合适青壮参军,远比军户继承更好。”

    这是早就已经在内阁上过会的事情。

    随着大明开国,一路三十年走过。

    人们已经能看到,国初的时候制定的军户制度,已经开始不再适应当下的制度了。

    当初军户制的确立,更多的是为了保证天下万民能各司其职。

    但是这些年,朝廷也开始发现,军户的老子可能是个很好的士卒,但军户的儿子却不一定适合当兵。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就连种田都没力气的军户之子,能成为披甲带刀的明军将士?

    答案是显然的。

    但是沐英在这个时候又提出这件事情,显然并不是真的单纯是为了改变军户制将来可能会带来的弊端。

    他纯粹就是为了要让朝廷动起来,要破坏翟善试图制造出来的,大家都别做事的打算。

    而更深层的,则是直隶道的军户制一旦改变,那么朝廷各司衙门必然要被牵连其中。

    户部是不是要重新确定这些军户的税负?是不是需要为这些退出军户的百姓分配田地?

    工部是不是也要为这些百姓重新规划村庄,修建水利。

    更不要说吏部了。

    在当下要解决皇权能否下乡的大命题下。

    南直隶一十八府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

    吏部也必然要为这些退出军户制的百姓,在最短的时间里搭建起一个官府组织。

    而只要各司衙门和地方上动起来,就必然会暴露出问题来。

    有了这些问题存在。

    高仰止一开始提到的,要从严治理地方官府、官员的说法,也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得到落实。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