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847节
    朱标脸上露出了一丝好奇。

    工部这两年总是会时不时的就弄出几样新鲜好东西,虽说如今再没有如蒸汽机和火车之类的东西,但也都是实用且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现在听朱允熥这么一说,朱标顿时感到好奇,工部这是又弄出了什么东西,似乎还是专门用于西南和疆南那种地形的火器。

    朱允熥倒是面带笑容。

    没有错。

    工部现如今弄出来的就是两款更加轻便型的火炮。

    和当初北征之前,工部弄出来的追求大威力的新式火炮不同,现在的火炮更加的轻便便捷。

    当初北征用的新式火炮,在项目立项的时候,朝廷给出的要求就很简单。

    威力大,口径大。

    完全不去考虑火炮的重量和运输方便性。

    反正那些火炮要么是放在城墙上,要么就是平原丘陵大兵团作战时对轰用的,再不然就是相对削减版的用在了新式战船上。

    结果让所有人都满意。

    新式火炮的威力足够强大。

    很多人甚至觉得,即便是以应天城的城墙,在新式火炮的轰击下,或许不超过十炮就能将城墙给轰开。

    在北征之后,工部也只是将新式火炮的部分数据给修正了一下,随后便全力投入到当初稍晚一些开始研制的轻便型火炮上。

    朱标期待的询问道:“又是何等新式的火器?”

    朱允熥解释道:“威力比之过去的要小上很多,但胜在轻便。即便是如今最近弄出来的两种火炮里重量最大的那一种,也只需要一批战马就能将其拖动。

    若是没有马,一个十人队也能将这门炮和所配备的火药、炮弹足数带上,运到所需的位置。”

    “威力如何?”朱标眼睛都开始放光了。

    朱允熥想了想,终于是找到了一个参照物:“这文华殿外头的殿门楼,大概也只需要三发炮弹,就能给毁掉。”

    朱标看向文华殿最前头的殿门楼,不由的点点头:“这威力足够了,用在西南山中倒是也足够了。”

    何止是足够了。

    过往,朝廷若是派出大军进山搜剿叛乱的土司,最多也就是用上一些火铳罢了。

    三炮就能将殿门楼给轰掉,那要是用到西南去,一炮下去,至少也能死伤十数人。

    朱允熥却是转口道:“只是若想深入西南大山,这门炮倒还是显得有些沉重了些,会拖累将士们的速度。反倒是另一门炮,完全有别于现在所有的火炮,最是方便,威力也不算小。”

    朱标已经站起身,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端着茶杯喝了一口水:“快说说。”

    朱允熥却是露出笑容。

    他要说的这门炮,其实就是迫击炮。

    算不得后世见到的那种成熟的迫击炮,却也算不上是土炮。

    炮管都好说,只要稍微造的粗一些,总还是能避免炸膛的。而限制迫击炮更快发展的,则是炮弹的研发实在是不可能有太过明显的跨越。

    他解释道:“就是一门可以让两名将士抬起搬运的炮管。用的时候和支架联结在一起。炮弹也是最新弄出来的,只是还不算理想,所以威力上人为的控制了一下。大抵,三步范围之内是能造成杀伤力的。”

    杀伤范围四五米的迫击炮炮弹,已经是现在工部能控制的最大范畴了。

    主要是激发装置和炮弹本身的稳定性有所限制。

    朱允熥见老爹有些不太明白,便继续解释道:“这炮虽说威力不算大,但胜在最是轻便。西南多大山纵横,上下起伏最大。

    若是用寻常的火炮,再如何太高炮口,也不可能做到从山脚攻击山顶的营寨。

    可这新炮却不同,几乎可以直插在地上,炮弹先是冲到天上然后滑落到目标区域,这就解决了寻常火炮无法太高炮口的问题。

    虽说威力小,可是西南大山里头,即便是土司势力的兵马也只能缩在很小的范围里,所以威力小也不算什么问题了。”

    朱允熥想到西南那些土司山寨的样子。

    一旦朝廷大军压境,那些土司兵马也只能是缩在山寨里头,只要炮弹落下去,落在了对的地方,必然都是人堆。

    朱标听着这些,脑海中却全然没有画面。

    他不由看向朱允熥。

    “咱们现在就去看看?”

    ……

    第六百五十五章 太子坑儿

    大明朝的太子爷说要去看看新式的火炮,自然没人敢阻拦。

    而且太子爷出宫,也远比皇帝出宫更简单一些。

    至少没人能说龙体要紧之类的话。

    宽敞的太子马车压在路上,车子里的人却感觉不到什么颠簸。

    大概是为了能让太子爷随时随地都能有办公的地方,这座马车内部也是文房四宝样样俱全。

    一条矮脚案牍后,上面依旧是堆放着几份文书。

    朱标则依旧是正襟危坐,目光下沉,审阅着面前的文书。

    这个时候,朱允熥就很希望小胖或者是炳哥儿能在身边。

    因为从他的视线里,老爹这一次根本就没有将心思放在眼前的文书上。明显是在想着旁的事情,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一件会有人要倒霉的事情。

    朱允熥默默的挪了挪屁股。

    朱标却好似是随意的抬起头,扫了一眼挪屁股的儿子。

    “国家现在日新月异,为父时常会觉得跟不上国家的脚步了。”

    朱允熥眉头一挑。

    看吧。

    自己就没有猜错。

    他颔首低头,小声道:“为政者,善人也。以人御物,则天下安。”

    朱标点点头:“理倒是这个理,如今你倒是看的愈发明白了,这很不错。”

    朱允熥小心谨慎:“父亲厚爱。”

    马车里,传来朱标的笑声。

    他将面前的文书推开,转动着手上的扳指,目光闪烁:“工部如今大不同于以往,我听闻他们还弄出了不少民间百姓受益的好东西。这一次朝廷还要经略西南土司,又有新式火炮出来,倒是合乎时运。”

    朱允熥则是附和道:“等国中几条主干水泥路、铁路修建完毕,龙江造船厂再将铁甲蒸汽船弄出来,到时候我大明的兵力就能送往更远的地方,为国家开疆辟土,为万民造福。以万邦滋养我朝中原故土,养育出一个万代天下来。”

    中原故步自封的问题其实很明显,答案也很清晰。

    向来都是中原的思想限制,加上中原之外的地形地势阻拦。

    但是如今大明上上下下的思想,正在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和洗礼。在东征和南征的节节获利之后,在北征彻底结束的当下,人们已经能够接受,国家的军队走出来,为国家从外部带回来更多的利益。

    中原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获利方式,从而缓解内部的利益斗争。

    而一旦接下来在道路和运输上,再有一次大的改变。

    从中原走出去的浪潮,将不再是从朝廷中枢向下推进,而会变成底层人民对上表达出向外扩张的需求。

    就如应天城外新造的那座上元门码头。

    那边的仓房里,是堆积成山的从南边运回来的香料、木材和矿石。

    而这些都会被百姓们消化,财富一层层的沉淀到民间。

    朱标面带笑容,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神,却让人看不出他到底是在想着什么。

    这时候他继续说道:“日新月异好啊,此番朝廷经略西南土司,彻底改土归流,若是一切顺利,大明将上下一体流官制,天下皆为大明子民,而无土人、苗人、明人之分,彼此一统。”

    大汉奠定了汉人的称呼。

    大唐竖立了唐人的威严。

    而今,大明也该塑造一个属于明人的盛世,被后世传唱。

    朱标的目标很宏伟,他要打造一个上下一体皆为明人的国度。

    这即便是在汉唐,也未曾真正有君王实现过。

    朱允熥却很赞同这一点。

    一个家国,便都是一样的人,不分彼此,无有高低。

    大明人就是大明人,而不是什么大明之中原人、大明土人、大明苗人。

    “若要实现父亲的愿景,此番西南改土归流一事之后,还需耗费时日移风易俗,不论天下南北东西,大江大河两岸,都有着相同的风俗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将人心拧成一根绳。”

    朱允熥低声说着自己此前已经思考过很久的事情。

    朱标面露赞许:“这些都有待此番西南之事完毕后才行定夺了,只是眼下却还是要以经略西南为要。而今,新式火炮有了,朝廷不缺粮草兵械,军中将领官兵闻声求战,可是这主帅人选,为父却还是迟迟不曾有想好的,悬而不决。”

    说完,朱标的目光淡淡的看了朱允熥一眼。

    朱允熥此时还尚未察觉,随口说道:“二叔最近就在武昌府、南昌府一带吧。二叔是宗室里除了父亲之外,最年长的。

    这几年二叔在爷爷身边,也是历练的多,行事更非往日可比。

    加之从国初开始,二叔便与军中将领们熟悉。而且当初二叔在秦藩的时候,操练王府护卫便很是得体,战力颇为强悍。

    倒不如就近,让二叔担任主帅一职。”

    朱标撇撇嘴,眉头挑动:“你二叔做事向来性子急切,做的事也颇为粗糙。若是让他统领北征,或是在将来替换下你三叔和四叔,主持西政事宜,都算是合适的。他那性子,适合大开大合的两军对阵。

    可若是放在西南那等崇山峻岭之间,我倒是怕你二叔到时候没找到敌军,便胡乱将那些心向朝廷的土人给当真敌人,一炮下去尽数轰没了。”

    朱允熥眼角抽抽着。

    数遍整个大明朝,也就只有自己这位老爹能这么说秦王朱樉,且对方还会甘之若饴,连连点头表示大哥说的好,大哥说的对。

    就算是自家老爷子这样说,依着朱樉的性子,总还是要哼唧几下表示不服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