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803节
    这同样是他心中的好奇。

    “这便是江南了?”

    朱安坐在马背上,却还是双脚踩着马镫,用力的挺起上半身,转动着脖子环顾四周。

    朱高炽重重的点着头:“这就是江南!”

    说完之后,他便侧目看向被两人簇拥着夹在中间的朱允熥。

    “在北平待了许多年,可现在觉得,还是江南更好一些。”

    朱允熥只是默默的笑着。

    他已经看到官道尽头豁然开朗,露出了竖立着一根根桅杆的渡口码头。

    回家。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会露出笑容的词。

    “顺安王。”

    朱允熥喊了一声。

    马背上的朱安立马转过头,脸上露出庄重的神色:“殿下。”

    “今日,我们就能进应天城了。按照规矩,顺安王得住进会同馆。不过孤以为,鸡笼山上的吉隆斯更好一些。南可纵观应天城,眺望秦淮河,北可俯瞰玄武湖。”

    朱允熥给了一个小小的建议。

    大军凯旋,班师而归。

    不可能那么快就进入到封赏的阶段。

    前面还有很多的流程需要走。

    大都督府要和兵部等衙门审核军中呈奏上去的战功,户部还要根据军中给的名单安排好战后抚恤阵亡将士的事宜。

    忙完了这些,朝中才会将进度推进到朝会封赏上去。

    而按照朱允熥的估算,这一次朝廷大军凯旋而归,还会加上一个阵亡将士入葬功臣陵的事情。

    于应天城南,拱卫京师。

    这么多的事情挤在一起,朱安的那座顺安王府自然还得要往后拖延,才能交到他手上。

    朱安对此倒是没有太多不同的意见。

    毕竟。

    自己现在就在江南了啊。

    “是北征大军!”

    “是他们回来了!”

    远远的,江边渡口上,已经有呼喊声传来。

    随后。

    便是一队穿的五颜六色的骑兵队伍,从江边码头冲了上来。

    大军同时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

    在将士们的视线里。

    已经近在眼前的江边渡口处,一面面巨大的船帆,好似是拔地而起,将碧波浩渺的江面给遮蔽起来。

    远方,那座所有人心中的钟山,也只能是隐隐约约的从船帆后面挤出来。

    大军凯旋而归。

    每一日都会向朝廷发出最新的路程。

    朝廷也算着时间,做足了一切的准备。

    国家心腹之患已除,大明北疆就此安宁。

    汉武未曾做到的事情。

    李唐未曾做到的事情。

    今朝。

    大明做到了。

    朝廷给予了所有能拿出的待遇,来迎接这些北征归来的有功将士。

    整个直隶道附近海域的水师战船,早在北征大军传来捷报的时候,就收到了停驻江北码头的军令。

    在等待的这些日子里,水师官兵们将一艘艘战船,给里里外外的刷新了一遍,力求让北征将士们看不见半点灰尘。

    而整座应天城,也在默默的准备着迎接即将归来的北征大军。

    与江北渡口码头相对的应天城下龙湾码头,今日里比之不久之前迎接曹国公、开国公显得还要庄重几分。

    除了没有黄土铺道之外,整个码头一早就被人用水里里外外的冲刷了好几遍。

    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将整个码头都给包裹里起来。

    这一次,应天府开放了码头周围所有的区域。

    还不到正午,整个码头外就已经被应天百姓给围的水泄不通,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而从码头开始,在官府提前规划好的大军入城道路上,也早就已经被百姓们堵出了两道密密匝匝的人墙。

    整座城的人,今天都暂时的放下了本该去做的事情,纷纷准备着夹道欢迎,亦或是登高眺望瞩目。

    正在忙着从应天知府衙门交接,赴任大明第一任直隶总督衙门总督大臣的邹学玉,望着今日混乱拥挤的应天城,脸上却不曾再有半分似往日的那等不悦,满脸红光散发。

    甚至于邹学玉还提前行使了属于直隶总督大臣的权力,要求除了兵马司之外的京营官兵出动,用以维持今日应天城的秩序。

    其实容不得邹学玉不这样做。

    就在此刻。

    大军大概还在江北渡口码头登船,要过江到成为的龙湾码头,怎么算也得要过午之后了。

    但就算如此,所有在京的内阁大臣,早就已经齐聚码头上。

    不久之前晋封郡王爵的李景隆和常升两人,也在其列。

    更不要说,诸如六部尚书、三法司堂官、五寺卿了。

    就连身为宗人令的秦王朱樉,今天也只能是干陪在一张深红大漆的圈椅旁。

    那是留给皇太子的位子。

    至于此刻空悬,则是因为皇太子还需要在宫中先行告祭太庙,而后才会出宫。

    在这样的场面下,如今还担着应天知府差事的邹学玉,也只能是远远的站在外金川门城门楼上掌控全局。

    “将士们的事情,轮不到咱们应天府去操办,自有大都督府和六部去安排。咱们啊,就等着那些阵亡将士的骸骨下了船,将他们送到功臣陵里去。”

    城头上,邹学玉面无表情,言语平静。

    然而在他的双眼深处,却有着一丝悲伤。

    都是大明的好儿郎啊。

    这一次虽说只是最后一场呼伦湖畔的决战,解决了关外草原上的忧患。可大明也是实实在在的折损了上万儿郎。

    他是应天知府,对其中更详细的数据,远比旁人更加的清楚。

    仅仅是应天府一地,便有超过三百六十七名身在北征军中的将士战死疆场。

    另有五百三十二人负伤,需要从军中退下来。

    应天府一地这么多的阵亡和伤残人数,虽说因为应天乃是京师,多军户于此。可是死了、残了的人却都是实实在在的。

    伤残的将士,还可以回来后安置进驿站去。

    可那些死了的将士,家里头便少了一根脊梁骨。

    三百六十七户痛失儿子、丈夫、父亲的军户人家,是需要应天府去照顾的。

    朝廷现在有钱,抚恤自然不会少,也不可能拖延。

    可人家却是付出了一条性命。

    望着江面上那一面面升起的巨大船帆。

    邹学玉觉得自己有必要,在上任直隶总督大臣之后,再去找工部尚书张二工好生的聊一聊。

    听说这一次呼伦湖畔的决战,火器大显神威,若不然明军想要全歼近二十万鞑靼人,怎么可能只付出了万余名将士的性命。

    朝廷必须在火器上多下功夫。

    用最简单、嘴便捷、最快速的方式,解决敌人,结束战争。

    有望在邹学玉升任直隶总督大臣之后,接任应天知府的现任应天府同知,站在邹学玉的身边,轻轻点了点头。

    “属下已经让人安排好了,等我应天儿郎进了功臣陵,属下就会与衙门里的同仁一起去请了他们的家人过去,以示我应天府和朝廷的重视。”

    邹学玉恩了一声:“等这一次北征大军回朝封赏之后,朝廷大概就要议户籍改制的事情。到时候交代下去,让应天府的那些个工坊都记住了,对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家人,要多有照顾。人家若是愿意,便让人家去工坊里做活,总是要活着的人能继续好好活下去才是。”

    同知抱拳躬身:“明府慈悲心肠,宽仁与民,实乃应天百姓之福。”

    望着被自己培养出来,准备让其接任应天知府的属下,邹学玉只是点点头。

    这时候,城门后已经有大队人马赶了过来,正向城外的码头上过去。

    应天府同知张目看了一眼,便走到邹学玉身边。

    “太子爷过来了。”

    ……

    第六百二十五章 壮哉大明

    自太庙祭拜完毕,出宫前来龙湾码头的太子朱标,仪仗很简单。

    甚至,若是以他大明当朝太子的身份而言,可以是说简陋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