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785节
    “俺都忘了,得有多少年不曾见过这等景象了。”

    皇帝是勤勉的。

    但地点却被牢牢的局限在了皇城之内。

    如此刻这般的日出,却是看不见的。

    再往前算,那也得是几十年前,皇帝还在务农的时候,或许会赶着时辰早早的出门忙活,方有可能瞧见过那么一两回。

    只是那个时候,皇帝大概也没有心思,会去看什么旭日东升,高挂天空。

    皇帝当时更关心的是,低头之后,自家那几分薄田里这一年到底又能长出多少的庄稼。

    至于头顶上的事情,不是皇帝当时该考虑的。

    李景隆有些困,也有些累。

    昨晚上被常老二揍了一顿,又被皇帝打了一棍子。

    这时候他是又困又累。

    可他还是习惯性的,出声附和道:“此等场景,亦如我大明之现状,如这旭日一般,冉冉升起。”

    朱元璋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他回过头看向山下的应天城。

    此时,城中已经开始有人烟出现,百姓们将要开始新的一天,官员们则要为了国家继续去贡献力量。

    “该回宫了。”

    “今天,是你们的日子。”

    ……

    “月前,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奉召自东征大军、南征大军部回京。

    朝廷以厚礼迎之,皇帝降旨,晋开国公常升为开平郡王,曹国公李景隆为岐阳郡王。

    常升加太保、左柱国。

    李景隆加太傅、右柱国。

    朝廷明发旨意,昭告天下。而后钦天监择吉日,于京中为开平郡王、岐阳郡王制礼。”

    随着春日的到来,河套平原上的大青山积雪融化。

    泥土吸收了足够的雪水后,便让大青山越发的郁郁葱葱起来。

    山下的草场上,河流水量增多,浅草已经长得快要没过膝盖。

    一座已经有人高的城池,渐渐显露在人们的视线里。

    城中被率先加急建造出来的高楼上,朱高炽盘腿坐在垫子上,手中捧着一份最新的邸报,与在场众人通晓朝廷最新发生的事情。

    他如今再上这座高楼,却是不再如当初那样畏畏缩缩担惊受怕的了。

    虽说高楼外面和下面还在加紧装饰。

    但顶层却是最先被弄好了的。

    以中间那根巨大而牢固的水泥柱为支撑点,顶层四面只竖着窄窄的木柱,将一面面门窗固定在一起。

    只要稍稍的走几步。

    整个顶层便是四面洞开,可一览整座大青城全貌。

    朱允熥坐在背靠大青城,面朝城南方向的位置上。因身后有一张凭几,便可让他坐在垫子上,身子向后稍显放松的靠着。

    “岐阳郡王大概是要留在京中,去大都督府当一段时日的差。开平郡王定然是留不久的,便要回南边去继续主持南征大军诸事。”

    朱高炽放下手中的邸报,抬头看向朱允熥,补充了一句。

    朱允熥点点头:“算着日子,应当会在功勋陵大致修好前后的事情。”

    朝廷要在钟山上修功勋陵,这桩事情倒是满朝上下无不赞同的,纷纷夸赞朝廷是仁义的。

    而且这桩事情也不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划一块地,平整好的地,种上些树木花草,再弄些石雕之类的,便也就算是成了。

    倒是供奉功勋神位的大殿和几座偏殿,倒是有些年头。

    但是便如已故的信国公汤和,大概要不了多久就要入葬功勋陵的。

    信国公是头一位进功勋陵的。

    朝廷到时候定然还是会有一场典礼要办,那新晋的开平郡王和岐阳郡王,作为如今朝堂之上活着的功勋里,爵位最高的二人,也定然是要到场的。

    朱允熥则是转口问道:“最近有些人在猜测,这一次朝廷以倾国之力北征,是否也会出那么一两位活着的异姓郡王。看来,军中的将士们,对此倒是颇为关心的。”

    朱高炽只是微微一笑,便继续低头,去翻阅那些从前线各处以及后方传来的奏报。

    一旁陪坐的顺安王阿卜只俺,倒是接过话,语气里还带着些羡慕:“开平郡王、岐阳郡王晋封,典礼想来是颇为盛大的。”

    说这话,他倒是想起自己这个顺安王的爵位。

    只是领了朝廷发来的旨意,便是连王服也没有做好,更遑论会有什么册封的典礼了。

    朱允熥笑了笑:“顺安王有这座大青城。”

    阿卜只俺便也笑了起来,继而转口道:“先前殿下言及军中讨论北征是否会有封王一事,此般之事出现,也是将士们想着自己能多获几级战功。军心振奋,人人求功,这是好事。”

    “只是鞑靼王庭依旧下落不明,时日越久,恐军心有变。”

    朱允熥淡淡的回了一句。

    直到现在,前线都没有传来半点有关于那消失不见的鞑靼王庭的消息。

    阿卜只俺笑着宽慰道:“一切定然会如殿下设想的一样,鞑靼王庭会向东,试图进入辽东。”

    驱狼吞虎。

    前线的战事,从来都不是一尘不变的。

    只有前宋才会干的出,后方的人画一张图,便要前线的将领们,严格按照图纸去行军打仗的事情。

    如今的大明就是那只黄雀。

    在前面,鞑靼人是螳螂,辽东便是那只蝉。

    朱允熥点点头:“倒是不知道炳哥儿如今走到哪里了。”

    ……

    朱尚炳觉得自己快要死了。

    接连快有一个月,带着人在茫茫的草原上追赶前方四叔的东路军,让他现在嘴里面都能吐出来草沫子。

    每日里,除了赶路便是寻找水源。

    喝着草原上干净的水,吃着行囊里存放的肉干和冲水可食的米粉糊糊,早就让他的嘴巴淡出鸟味了。

    “没有十个鞑靼人多,难消老子的心头恨!”

    马背上,朱尚炳低声暗骂了一句。

    “不!”

    “得一百颗鞑靼人的脑袋!”

    自己砍不完,就让亲兵围了鞑靼人,等着自己一个个的砍过去大概也是能凑足数目的。

    连日的赶路,让朱尚炳开始胡乱的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想了一遍。

    朱尚炳又觉得自己要是真的这样做,被熥哥儿知道了还没什么,可一旦被那个混蛋胖子知道了,自己肯定会被嘲讽很久很久。

    他重重的摇了摇脑袋。

    抬起头,看向都已经看的麻木了的草原。

    朱尚炳冲着前头大喊了一声:“到哪里了?我四叔在哪里?”

    前头立马就有将领驾马折返回来。

    “将军,前几日咱们就过了胪朐河,按照路程来算,也就是这两日就能赶到斡难河。”

    朱尚炳张着嘴,眼前除了草地还是草地,他低声念叨着:“斡难河!斡难河!这条该死的河到底在哪里啊!”

    他不由大声骂了一句。

    在他身边的将领和亲兵们,则是面不改色。

    将军的骂声,也正是他们心中想要说的话。

    连日的赶路,朱尚炳撑不住,这些将士们也快要撑不住了。

    要不是后方为了不让前线的大军饿肚子,一路上铺路架桥,豁出去了的建设粮道,让他们能从大青城出发一路横跨草原,不时还能遇到粮道上的人。

    他们恐怕都要开始怀疑,这个草原上是不是只有他们这些人了。

    “河!”

    “河!”

    “将军!河!”

    两匹战马驮着两名探马斥候,从前面赶了回来。

    斥候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战马踩断了无数的青草,冲到了朱尚炳的跟前。

    “将军!是斡难河!”

    朱尚炳立马勒住缰绳,瞪大双眼:“有没有看到燕王的东路军?”

    “燕……有!大军就驻扎在河边!”

    斥候大口的吸着气,脸上的褶子因为笑容,愈发的堆积如山。

    “哈哈哈哈!”

    “四叔!俺来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