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743节
    而今太孙奏报,提请山西道行冬日考公,以应地方选官任用之便。

    优劣皆有,只是其中考量,还需以国朝社稷为先。孤以为,内阁还是再议一议,定一个妥当的法子为好。”

    没有高仰止在内阁,很多事情只能是解缙出面直接表明态度。

    如今亦如这段时日。

    解缙抢先站出,开口道:“地方行冬日考公之法,固有优,亦有劣,朝廷却不能因寝废食。

    地方招考,或更易舞弊,坏地方清廉。此处,朝廷当可限定,选官不可任用于原府,需从别府为官,三年调出本道。

    官职限于布政使司司狱以下,按察使司照磨以下,府衙知事官以下,州城之吏目,府衙之主簿以下。

    如此,则可因地制宜,不致地方官府衙门,时常空有官缺,而无人填补做事。”

    新晋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翟善,则是皱眉开口:“陛下,此举断然不可。若此法一开,虽官职不高,但时日久矣,地方必然盘根错节,与国家现今新政相冲。

    臣居吏部,目睹种种,审议为感。臣有言,可补地方急缺选官任用。

    山西道现今官缺成因,来突发之事,不可以天下诸道一概而论。

    臣以为,当于每岁开春,朝廷取天下之才,为应天朝堂之用。每岁冬日,分道而考,避本道考生而取用。

    待次年开春,取中各道考生,再行启程分赴各地。如此,天下选官之用,皆掌于朝廷之手,陛下圣裁而定,可稳天下社稷。”

    解缙心中默默一叹。

    若不是这个冬日考公取仕的事情,是皇太孙提出来的,他是断然不可能在这里表明支持。

    任亨泰和翟善在这桩事情上的意见,是正确无误的。

    解缙很清楚,随着翟善如此一番言论,这件事情已经不用再多说了。

    上方的朱元璋笑了笑,点头道:“翟卿久居吏部,深知天下吏治,所言持重,为谋国论。太孙亲临山西,亦有其因,却疏于天下之社稷,下旨驳回。今次,以北巡行在官员暂居山西道各司官府衙门,待朝廷今岁选用才能,明岁开春赴任即可。”

    “臣等遵旨。”

    皇帝的圣裁,是不包括反对项的。

    任亨泰、解缙四人齐声应是。

    朱元璋这时则是挑眉道:“那个高春风提奏,燕王私领兵马南下,出藩国,入晋东。虽有朕之旨意,却是事在前,旨意在后,燕藩有错,功过不可相抵,要朕依律惩处老四。这桩事情,内阁如何看?”

    当朱元璋说完话,看向任亨泰四人的时候。

    四人默契的保持着安静。

    因为这个时候,会有人替他们说话的。

    果然。

    下一刻,一旁的太子爷朱标就站起了身。

    朱标拱手弯腰:“父皇,儿臣以为老四就算有错,也是小错。凡事追寻缘由,老四此番私自领兵南下入晋东一带,是为护卫大明太孙。

    依次出发而论,儿臣以为朝廷还是应当从轻议论,或降旨申斥,或命其持笔悔过而回呈圣前。”

    朱元璋当即冷哼一声。

    他眯着眼,瞧着眼前的太子爷。

    “要是哪天老四又或者其他人,带着兵马跑到你这应天城外呢?”

    ……

    第五百八十六章 洪武遗诏

    乾清宫里,气氛徒然一变。

    朱元璋目光深邃的盯着眼前的太子。

    任亨泰等人顿时心忧,天下人皆知太子仁厚,不论是对朝臣还是百姓,乃至于那帮宗亲兄弟,向来都是能宽仁便宽仁的。

    且太子是个能兼听则明之人,而非独断专行,常因国事而与大臣商议许久。

    朱标脸色平静,带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抱拳躬身,面朝朱元璋拜了一下。

    “父皇,弟弟们年少时或有顽劣,只是我大明业已立国近三十载,弟弟们这些年早已痛改前非,虽无贤王名声传出,却也知思国家之难,社稷不易。

    父皇,儿臣相信,若当真有一日,弟弟们会亲率兵马围于这应天城外,儿臣也坚信那定然是有奸佞生于京师,弟弟们乃是为了我这不过痴长几岁的哥哥讨要说法,以正朝堂本源,天下清明的。”

    “太子仁厚,乃我大明之福也!”

    任亨泰情感动容,高举双臂,抱起双拳,朝着朱标毕恭毕敬的一拜到底。

    解缙、翟善等人亦是无话可说,只随着首辅一同礼拜太子。

    这样的太子,这样的大明储君,谁都不觉得能让天下动乱,天家兄弟离心离德。

    朱元璋的脸上已经冰冷,甚至于是略显不满的冷哼了两声。

    这非是君王该说的话,该做的事情。

    执掌天下,坐在龙椅上,就该了断那不必要的儿女情长、优柔寡断。

    至尊的位子只有一个,天下人人向往。

    然而,朱元璋的心中却是有着一丝温暖。

    老大如此纯良仁厚,假以时日,若是到了自己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也不怕看到老大骤然提起天子剑,砍向自己的兄弟。

    少年时读不起书,投义从军后又忙于军务,建国之初更是百废俱兴。

    等到过了好些年,朱元璋才开始真的认真读书起来。

    每每读到前唐,他便深感不安,唯恐自己若是有朝一日不在人世,他朱家也会如李家一样。

    兄弟相残。

    他学前汉,分封儿子于边疆,镇守国门。习前唐,禁止两王相见,防备不测。

    眼下里。

    大明似乎不会再如前汉、前唐一般。

    朱元璋心中感慨,轻叹一声。

    “允熥此番奏请诸般事,有思量少,却也有谋国之言。新政之下,当行新策。却也亦有故人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国家每时都在焕新颜,后人赶前人,天下岂有千年之法,更遑论百年之政。”

    皇帝的声音回响在乾清宫里。

    无论是朱标这位大明皇太子,还是任亨泰、解缙等内阁大学士,皆是知晓,皇帝将要有重大决断要发出了。

    几人作洗耳恭听状。

    “孙狗儿。”

    “奴婢在。”

    随着皇帝的呼唤,内宫大总管孙狗儿踱步上前,出现在众人面前。

    朱元璋手拍桌案,脸色庄重。

    “取朱笔,圣旨。”

    “朕要留遗诏。”

    乾清宫里,好似一道惊鸿之声响起。

    噗通。

    朱标和任亨泰等人,齐齐跪下,面露震惊。

    “父皇,此举万万不可!”

    “陛下正值壮年,圣体康健,国家正兴,遗诏为时稍早,今立此诏,恐涉陛下圣体,臣等请陛下绝此圣意!”

    任亨泰心中狂跳。

    且不说眼看着洪武新政初见成效,天下将兴,盛世将至。便说皇帝本人的圣体,也不见老矣,仍是龙马精神。

    这时候突然要立下遗诏,怎么看怎么听,都有些不好。

    令人心中徒增忌讳。

    他们都有如此感受,若是遗诏当真写下,且昭告天下,到时候谁能知晓满朝上下,天下黎庶,又会有何感想。

    然而朱元璋的念头却分外坚定。

    他沉眉道:“狗奴还不快快取了朱笔圣旨来!”

    孙狗儿这时候满脸哀容,却不敢抗旨不遵,三步一回首的去取皇帝要的东西。

    朱元璋则是看向首辅任亨泰:“古雍为首辅,二十一年进士第一,文学翘楚,笔墨亦有故人之风,今次朕之遗诏,还望古雍能代朕执笔,留于宫廷,诏示于天下黎庶及朕后世子孙。”

    皇帝的目光很真挚,且更是难得以天子之声,做出请求。

    任亨泰心中万千挣扎,却也只能是颔首低头,拱手之时微微侧目。

    “臣,领旨。”

    少顷。

    孙狗儿亦是取来了朱笔圣旨,且依着皇帝的意思,为任亨泰搬来了一方桌案。

    众人肃穆,面色紧绷。

    朱元璋坐于上,任亨泰屈膝于下。

    “朕说,古雍你执笔写下。”

    朱元璋的脸上带着一抹微笑,看向他在洪武二十一年钦点的状元。

    任亨泰侧身抱手:“臣何敢不从。”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乾清宫里已然响起皇帝的遗诏之言。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乃洪武二十八年。朕忧危积心,克勤不怠,耑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博志,好善恶恶,过不及多矣。”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