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584节
    满头白发的国子监祭酒胡季安,总理天下官学的人,能这般客气,等候在此的上林苑监官员亦是给足了恭敬。

    心知今日上林苑监里是如何安排的官员,更是小声道:“祭酒谬赞,今日解阁老授业,乃举朝监生大事,我等何敢怠慢。只是望祭酒知晓,今日阁老选定本衙授业,那便是与过往大有不同的。”

    胡季安眉头一挑:“哦?解翰林今日授课,别有不同?”

    上林苑监的官员张张嘴,还是按下心中的告知欲:“祭酒接下来带监生们入内便知晓了。另外……本衙如今已有不少锦衣卫抵达,另有不少天子亲军游曳各处。”

    “太孙当真也要来?”胡季安双眼一动,对这几日朝中的传闻,有些意动。

    人人都知太孙喜爱讲武堂,隔三差五便要过去一趟。

    而国子监呢?

    胡季安摇摇头。

    不提也罢!

    若是今日,解翰林授课,太孙当真要来,那对国子监而言,可是意义重大。

    至少也说明,太孙这位国家储君心中,并没有真的重武轻文,欲行穷兵黩武之事。

    上林苑监迎接的官员小小的点了点头:“祭酒还是随在下入内吧,想来解阁老也快要来了。”

    胡季安压住心中的期待,回头看向身后的监生们:“要知礼,慎行,随老夫入内。”

    国子监乌泱泱一群人,鱼贯跨过院门,入了上林苑监。即将开始,今天这场将会是别看生面的一场内阁大臣授课。

    众人乌泱泱的进了上林苑监。

    入目。

    琵琶湖旁的沙土地,已经被开垦出了更大的一片,连绵不绝,一路往前湖而去。

    而在这片沙土地里,一垄垄的红薯,那茂盛的藤蔓铺满了整个沙土地。

    而在红薯地旁边的草棚下,已经堆放了成堆的农具,细细的看着,竟然都是利于挖掘收获红薯的。

    在草棚外,亦有不少上林苑监的官员和雇佣的农户等待着,眺望着走过来的国子监师生们。

    而在胡季安前面领路的官员,亦是将众人待到了草棚下,便不再挪脚。

    胡季安本来心中已经有了无数的设想,却没有想到,上林苑监,亦或者说是解翰林竟然是这样的安排。

    胡季安不由开口道:“今日解翰林的课业在此?”

    “正是在此。”

    “这里……”

    胡季安望了眼草棚里那成堆的农具,心中还是有些不确信。

    那些监生们望着那些沾满泥土的农具,再看向旁边已经开始枯黄的红薯藤,不少人已经反应察觉过来,不由吞咽着喉咙。

    不应该吧!

    不至于吧!

    肯定不是!

    等候在凉棚下的上林苑监官员,此刻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内阁行文,今日解阁老于上林苑监授课,时值红薯成熟,等待开挖收获入窖,命上林苑监准备农具,国子监监生持农具,收挖红薯,亲农桑,知社稷。”

    胡季安眉头皱紧,如果这是内阁行文要求,那他自然也不能说什么。

    至于解翰林授课变成了监生挖红薯有些意想不到,但亲农桑的事情,他也不可能去阻止。

    而那些监生在听到内阁竟然要他们挖红薯,在看到这一大片连绵不绝的红薯地,已经有人开始双眼打转冒着金星。

    有人小声的试探着:“只我等挖红薯?”

    “内阁行文,只监生挖红薯,上林苑监此处有红薯数百亩,回望诸监生今日尽数挖出,送入地窖,以备来年留种。”

    终于是得到了准确却并不是想要的答案。

    一众监生瞪大了双眼,长大了嘴。

    天呐!

    这么大一片红薯地,得挖到什么时候啊!

    说好的解翰林授课,人又在何处?

    说好的太孙亲临,又在何处?

    ……

    第四百七十七章 开课?开挖!

    解缙在哪里?

    朱允熥又在哪里?

    朝堂文官第一的少师,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又在哪里?

    国子监的师生们目光巡遍四周,却偏偏就是找不到。

    但是就在琵琶湖红薯地不远处的钟山半山腰上,一处隐于绿荫里的凉亭下。

    不少锦衣卫分布散落在周遭的树林中,而在凉亭里,监生们找不到的朱允熥三人正并肩而立,从半山腰透过树木之间留出的空挡注视着山下红薯地旁的国子监监生们。

    朱允熥脸上带着一抹轻笑:“亲农桑是国本社稷之事,只是多少人如今都忘了?”

    袁素泰笑吟吟的,兜着双手。

    这位帝国少师,主掌总理天下农耕畜牧之事上林苑监,虽然仅在本衙做事,可其政治地位及影响力,在朝中却是无人能比。

    他宽慰道:“国子监课业繁重,胡祭酒又是个勤于治学的人,监生们平日里也未尝能有机会外出。

    朝廷取仕,天下多少人穷尽一生,俯首案牍之间,而无法得。

    殿下有心,日后便叫国子监慢慢的改过来便是,不必急于当下一时。”

    少师总是从容不迫的。

    解缙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说道:“朝廷眼下科举之外,选官经由考公之法取用,卷题早已裁定,若不知本部之事,自难以被取中。

    朝廷自上而下,容不得他们不去亲农桑,知晓经典以外,人生余下的万千道理。”

    这就是朝廷新政的一条好处。

    从源头定下当官的要求。

    想做官?那就得有真本事。

    至于说一朝为官,便贪墨渎职,那就得看朝廷往后的自洁能力了。

    朱允熥转口道:“朝廷重视文脉课业,国子监祭酒人选,向来慎之又慎,但凡授官,若无大事,几乎常用为之。

    孤亦知晓,陛下如此用意,乃是看中所选之人师德。

    学子万千,良师难求。

    只是为官一方,大多还是想着有所晋升。朝廷也不能看不见大臣功劳,断了大家的晋升之路,就此消磨了这些人的干事心思。

    然而还是那句话,良师难求。

    此间困扰,不知二位,可否为孤开释?”

    山下的监生们不管心中是否愿意,终究还是在上林苑监的官员们注视以及国子监教习们的安抚下,带着农具走进红薯地。

    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就算是那些心中满是不愿做那农桑事的监生,望着周围零零散散的锦衣卫以及上直亲军卫,也不敢迟疑。

    毕竟在场有不少监生,都是经历过当初由国子监发生的大风大浪和动荡。

    开不开课在等不到解翰林的这个时候,已经不重要了。

    不去挖红薯,会不会被砍头才是现在最要紧的问题。

    两相比较,一头驴都知道答案。

    开挖!

    “胡祭酒也下地了。”

    半山腰上,解缙望着山下红薯地,低声说了一句。

    朱允熥顺势继续说道:“国子监要重视,朝廷要更重视教育之本。前任祭酒宋讷干了八年国子祭酒,老死在祭酒位上。朝廷遍寻良师,可若是久困良师于一地,朝廷如何显示公正?”

    鸡笼山下的国子监在洪武十五年才建好。

    当时朱元璋遍寻名师,最终找到了宋讷,一干就是八年,老死在国子监里。

    长久的任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

    虽然,朝廷如今对国子监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说是更外的殊荣。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致治在于善风俗,善俗本于教化。教化行,虽间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在皇帝有着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国子监祭酒以从四品的官职,在朝中的地位却是远超无数的同僚。

    仅仅是朝会坐次及班次,便足以看出国子监的待遇优厚。

    “凡奉天门赐坐,祭酒序于翰林院官、谏官、金都御史正四品之上……华盖殿序坐亦如之。”

    “祭酒立于左右通政大理寺少卿正四品之上。”

    国子祭酒以从四品的官阶,在朝会之时,甚至还要在通政使司左右通政及大理寺少卿之上。

    而朱元璋更是在朝政之余,时常与国子监祭酒、学官等‘赐坐便殿,讲论治道’。

    袁素泰兜着手眺望山下红薯地,眉头微微皱起。

    这般监生干的活,实在是太难看了些。

    解缙轻叹一声,觉得满天下都找不出再如袁少师这般的人了,明明功劳深重,却偏生只管着自己上林苑监那点事情。

    他轻声开口道:“朝廷京察、外察,朝中官员三年一考,九年之满。国子监祭酒一职,可考评上上等、或期满,升任礼部,再转任别处。如此,亦有升迁途径,可全殿下昭示朝廷公正之意。”

    国子监升礼部,其实原本也在朱允熥的考量之中。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