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374节
    小旗官点点头:“传出去,我能拿到三千亩的地和三千两银子,不论在何地。陈家村的陈胜和陈三虎各自能拿到五百两的银子。如果我们想离开中原,他们会安排我们去占城道。”

    张辉眉头愈发皱紧,随着问的更加深入,得到的答案便愈发的让人心惊胆战,饶是他在这诏狱之中用过无数能叫神鬼畏惧的行刑手段,也生出了不敢继续问下去的迟疑。

    沉吟良久,张辉还是继续问道:“这一次流言散播出去后,你们还准备做什么?三千亩的地和银子,恐怕不只是让你们散播流言吧。”

    张辉目光如炬的盯着小旗官,不愿意放过对方脸上任何一缕不易察觉的变化。

    小旗官目光淡然麻木的和张辉对视着,忍着疼痛,咧嘴笑了笑:“他们说,这一次京军里头很多人都会离京,他们要我们能随时告知离京的京军位置。”

    张辉愣了一下,询问道:“他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又如何和你们联系?”

    小旗官凄然的摇摇头:“我不知道,他们没有说知道这些后会做什么。他们想要联系我们,会主动找到我们的。”

    张辉又问:“那你怎么知道,找你的人是谁。”

    小旗官闭上了嘴低下头摇摇。

    张辉却是有些急切,想要知道更多的详细,手中的剔骨刀在空中挥舞了两下,目光也变得阴森森起来。

    “说清楚了!不然……”

    “够了!”朱允熥转过身,脸色阴沉的如同一滩死水,看向脸色紧张的张辉,冷哼一声:“给他个痛快吧。”

    张辉目光一闪,侧过身注视着太孙走向外面,这才转过身转动了一下手中剔骨刀,看向小旗官。

    “你放心,既然是殿下说了,你下手会快些,不会让你有感觉。”

    小旗官轻笑了两声,抬起头,昂着脖子,目光平静的注视着张辉。

    “人啊,欲望太多不是……”

    “咕咕咕……”

    张辉一只手盖在小旗官的双眼上,一只手握着剔骨刀从他的脖颈上滑过。

    刀刃锋如蝉翼切纸。

    血水如泉涌而出,只是当张辉松开双手后,小旗官的脸上真的没有一丝痛苦。

    ……

    “风雪小了些啊。”

    合衣从诏狱里走出的朱允熥,站在这只有一颗片叶不存的槐树院里,抬头看着只有零星雪片落下的天空,呼出了一团白烟热气。

    田麦就候在槐树院里,见到太孙出来,便踏雪靠近:“殿下。”

    朱允熥目光闪烁了一下,看向田麦:“事情已经查清楚了,却也没有查出所有。”

    田麦抬起头,目露疑惑。

    稍稍的想了想后,田麦低声道:“是否要属下交接了口供笔录,让暗卫的人继续暗中查探。”

    锦衣卫是大明的暗探,但也可以说是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而暗卫却有所不同,知道存在的人本就少之又少。

    就好似,谁又能知道,现如今大明朝的官场红人,交趾道布政使司高仰止这么一位封疆大吏,也会是暗卫的人呢?

    朱允熥沉吟了片刻,摇头拒绝:“不用查了,这件事到底如何,其实已经摆在了明面上。”

    “可是……”田麦还想将所有的事情查清。

    朱允熥看向对方:“不查这一处,你交代下去,查在京、离京的京军,凡有嫌疑之人,一律记录在案,交由锦衣卫缉拿。”

    那些本该吃斋念佛,独身风尘之外的人,竟然将手插进了明军里面。

    这是朱允熥绝不允许的事情。

    田麦虽然不知道方才诏狱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看太孙的神色,知晓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当即躬身抱拳领命。

    这时候,了断了小旗官的张辉,也已经拿着块抹布一边擦着手一边走出诏狱。

    应该是在诏狱里待了很久,张辉踏出诏狱的那一刻,明显的眯起双眼低下头。

    “殿下,大胜关陈家村那边是否要让孙千户带人过去一趟?”

    张辉低声询问着,然后抓起脚下的一团积雪,团在手上融化了好将手心手背已经干了而无法擦拭掉的血渍带走。

    朱允熥回头看了眼从张辉手上伴随着融雪低落在上的血斑:“你亲自带着人去。”

    而后,朱允熥轻哼一声:“我大明朝难道也能出个陈胜?”

    张辉附和一笑,低声道:“只不过是同名而已,大明也不会有先秦激变生出。”

    朱允熥点点头:“去吧。”

    张辉躬身领命,越过太孙,自往槐树外走去。

    太孙不让孙千户带人去大胜关,而是要自己亲自带着人过去,意思很明白,这件事情要用重典,大抵是一个不留的意思。

    论其他,自己不如孙千户。

    论杀人,孙千户不如自己。

    田麦望着张辉这尊杀神终于是从诏狱离开,心中一阵浮想联翩,低着头小声道:“殿下可要回府?”

    朱允熥抬头越过锦衣卫衙门的重重屋檐,看向了外头:“朝阳门还没去呢。”

    ……

    “虽说现在外头的风雪小了些,可您多年坐镇云南,征讨土人,如今回京了,也该修养些,有上直亲军卫托底,京中不会出什么大事。”

    朝阳门城楼里,朱允熥将从锦衣卫衙门顺手带过来的八宝茶放在小火炉上煮着,笑着脸对被自己从外头拉进来的沐英劝说着,手上则是丢了几样东西放在一旁的炭炉上烤着。

    沐英浑身着甲,因为身上铁甲的原因,只能挺直腰背胯开双腿端坐在朱允熥对面。

    因为身边火炉的烘烤,他身上从外面带进来的积雪在快速的融化,然后变成雪水顺着盔甲滴落在地面上。

    沐英望着坐在自己眼前等待着八宝茶煮好的太孙女婿,轻笑道:“军中无信则无法立威。臣既然在百官面前做过承诺,便要一丝不苟的执行。”

    茶壶口开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一团团的水蒸气钻出来。

    朱允熥无奈的摇摇头,为沐英倒了一杯八宝茶,而后才为自己倒上一杯,浅尝一口后才继续说道:“有岳丈在京中,我才觉得做起事情来全然不怕。”

    正要用茶的沐英眉头微微一挑,默默的将茶杯放下,目光凝重的看向朱允熥:“很为难的事情?”

    朱允熥点点头,笑了笑:“佛门啊,本该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外高人,却偏偏也有了享用人间烟火的念头。”

    沐英沉默了下来。

    大明朝的佛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特殊到如今几乎每一位就藩的宗室亲王身边,陛下都会从佛门挑选出一位大师傅陪伴。

    造成这样的原因很久远,也不宜在当下太过张扬。

    可谁都清楚,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昭昭青史,有着无数的过往可以让人总结教训。

    所以这些年,为了平衡这一股朝堂之外的力量,朝廷屡屡对道门表示重视。

    尤以道门武当山张三丰最受推崇。

    洪武初,明军入蜀,当时太和山上的五龙、南岩、紫霄三宫尽数毁于战乱,张三丰带领弟子重建道观,劝说蜀王朱椿入道未成,而后才消失于世人之中。

    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以华夷宾服诏求张三丰,未成。

    洪武十八年,又遣人敦请三丰,未成。

    洪武二十四年,再遣人求请三丰,亦未成。

    如此三请之后,终不见三丰道人,然而皇帝却并没有表现出不忿,而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继续派遣人前去寻访,终于是偶有恰逢,只是仍未入京。

    而在刚刚过去的洪武二十六年,有传闻三丰道人丹药成,已然飞升。

    可朝廷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寻访三丰道人的事情。

    一切,都将朝廷重视道门的态度给清楚表明,而真正的缘由更多的是为了平衡这些方外势力。

    那就是位神仙人物,没人会去细究三丰道人的寿元究竟几何。

    两门的平衡才是朝廷需要达成的目的。

    而现在,很显然的,其中一家出了很大的问题。

    有鉴于民间关于大明是如何创立的传言,朝廷在对待这些事情上,只能是慎之又慎。

    想清楚其中的因果利害之后,沐英长出一口气,低声道:“殿下准备怎么做?”

    朱允熥微微一笑,举起手中装着八宝茶的茶杯,微微举起示意这位沐岳丈饮茶。

    而他则是浅尝一口后,淡淡开口:“效仿古人之迹尔。”

    第三百三十六章 听说你叫陈胜?

    “左右不过三武灭佛罢了。”

    “几只秃驴,还敢叫嚣?”

    朝阳门城楼内,朱允熥饮了一口八宝茶,语气平静的说着可以血流成河的话。

    灭佛。

    自北魏始,中原之地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消灭行动。

    并不是什么少见多怪的事情。

    只是历史给人们唯一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不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法难之后,到现在中原已经有四百多年的时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消灭行动,只是小范围的在顶层权力结构上进行压制而已。

    也该是时候了!

    朱允熥目光闪烁着。

    涉及数十万方外之人的事情,沐英却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惊讶和忧虑,反倒是终于趁着空隙品尝起八宝茶。

    甜腻腻的茶汤滑入腹腔中,沐英嘴里含着一颗红枣,只是稍稍用力,已经被煮的稀烂的红枣肉就尽数都尾随茶汤进到肚子里,只剩下一个两头尖尖的枣核。

    沐英眉头一挑,呼的一声,枣核便笔直的被吐进了燃烧着的煤炉里。

    “此事当徐徐图之,出师有名,立于不败之地,方可以雷霆之势荡清污秽,不留残存反抗,皆服我大明王化。”

    在沐英的世界里,将自己养育成人的皇帝陛下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就是朱家人和自家人,再其后是大明天下。

    至于其他,一切不过都是浮云而已。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