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361节
    张二工这时候很是惶恐,自己不光光是穿上了青袍,现在还被皇帝上手摸了。

    他努力的让自己保持着姿势,好避免皇帝的手没了个落处。

    然后张二工才沉声开口:“臣等在太平矿有过以水泥法筑造城墙,便是朝廷如今最厉害的火炮,面对一尺厚的墙体,也需要十数炮才能轰开。”

    张二工在为自己弄出来水泥墙能硬抗火炮直面轰击而沾沾自喜。

    可一旁的朱允熥却是心生无奈。

    大明的火炮威力还是不够啊!

    “好!”

    “甚好!”

    朱元璋却是精神振奋,红光满面,拍着张二工的肩膀,嘴里连连称好。

    “有此牢固且筑造快速的水泥法,大明九边此后当如虎添翼!”

    仅仅是一瞬间,朱元璋的脑海之中,就已经浮现出一副跨度巨大的大明九边形势堪舆。

    九边之外那连绵不绝、崇山峻岭的山脊线上,尽是大明以水泥法筑造的长城。

    朱元璋感叹不已,看向站在自己眼前低着头的张二工,眼中尽是满意的神色:“我大明北地边民,若再不受劫掠之苦,张卿可当头功!”

    头功!

    张二工低着头听到这话,当即眼前一亮。

    朝中最近可是真的出了一位仙鹤大红袍的,那可是自己的只能在白天想一想,可晚上睡着之后却是连梦都不敢做的事情啊。

    陛下一直都说有功必赏。

    自己难道这次又要升官了?

    张二工已经开始陷入遐想之中,浮想联翩。

    朱允熥则是微笑着默默上前:“爷爷,若说以水泥法筑造九边长城,城墙牢固乃其次。”

    “哦?”朱元璋闻言眉头一挑,收回手,双眼淡淡的看向走到身边的大孙子。

    蒸汽机是这小子带着张二工这些匠官们做出来的,这一点朱元璋心中很清楚。

    现在看着眼前的大孙子。

    朱元璋心中不免又有些揣测。

    难道水泥法也是这小子带着人弄出来的?

    朱允熥则是已经轻声开口:“以水泥法,不论是筑造九边长城,还是城池,最为重要是筑造简单,节省耗时。

    一段城墙只需要先以钢筋搭建笼架,再外罩木范,而后浇筑混石水泥浆,等待水泥浆去水凝固,这段城墙便可成型。

    不说内地筑城,只说九边长城,北地地形复杂崎岖,用水泥法还能节省人力。”

    科技的进步最重要的优点是什么?

    节省人类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大明现在又是如何筑造城池,建造九边长城的?

    不论是城池还是长城,都是先深挖地基,下层铺设碎石、铺设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堆放碎石、黄土作为墙胚,然后再在外面用形状完好的条石或青砖,以糯米灰沾合,一层层的砌筑。

    费时费工不说,若是在九边地形险要的地方,便是筑造长城的条石,都要耗费人力从很远的地方运输过去。

    而用水泥却是不同。

    一包包的水泥送到施工地,碎石甚至都可以就此取材。

    除了建造快速之外,则是朝廷此后再筑造九边长城的耗费,将会远比现在的法子更加省钱。

    朱元璋现在只剩下感叹,也终于明白这小子,为什么明日就要大婚,今天还要拉着自己出城来看这水泥路。

    他不无感叹道:“此法端是好的!”

    朱允熥笑了笑:“启禀爷爷,水泥法之用可不单单如此。此法只要使用得当,还能有无数的用途。”

    朱元璋瞬间被撩拨的是心痒难耐。

    他当即环顾四周,轻笑一声,便拉着朱允熥的手到了路边的一个还未曾拆除的施工棚下。

    “你且一一道来,爷爷好生听着。”

    朱允熥点点头:“只需日后朝廷加大煅烧水泥,在满足朝廷之用后,这些水泥还能供给百姓建造屋舍。

    地方官府亦可用水泥法,在往日不敢下手的地方建造桥梁,沟通地方。

    便是日后地方城池有损,也可通过水泥法修补,省却国帑耗费。

    而在孙儿看来,最重要是,若是往后我中原之地再有水患,还可以以水泥法快速堵塞缺口,修补河堤。而后,以水泥法,去修建永不溃决的水渠,滋补地方良田。”

    听到这一连串的好处之后,朱元璋已经动容的无以复加,他清楚,这些好处大概还只是大孙子现下说出来的,还有更多是没有说出口的。

    “好!好好好!”

    朱元璋又是一阵喝彩。

    现在只等着朱允熥大婚之后,才会被正式授予五军都督府官职的沐英,这时候悄然上前,面带笑容的到来朱元璋面前,躬身作揖。

    “臣为陛下贺,今日得水泥之法,我大明便又添一助力。臣不才,倒是只能想到,若是将水泥路用于云南山河之间,我朝大军此后将能以雷霆之速镇压地方土人叛乱。

    更可在险要之地筑造城寨,阻隔土人串联,防备地方土人做大。我朝现今所行土流并行之举,便可驻步以我大明流官为主,彻底教化云南。”

    朱允熥听着老丈人这番话,不由意外了起来。

    没想到,老丈人坐镇云南这么多年,竟然已经想到了中原要想彻底的收服云南,必须要以流官为主,改土归流。

    不过想了想,朱允熥心中也就平复了下来。

    这改土归流的政策,本来就是建立在土流并行的政策之后,一步步耗时百年的大政策。

    不是现在人想不到,而是现在就算能想到,一时之间也做不成。

    世间万物可改,唯有人最是难改。

    让东南一带的土人移风易俗,哪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成的事情。

    朱元璋现在已经是龙心大悦:“好啊!这是大好事!”

    感叹完之后,朱元璋立马收敛笑容,目光下沉:“此法绝不可流于外,掌于外人之手!”

    这是皇帝口谕。

    朱允熥、沐英、解缙等人立马上前躬身。

    “臣等遵旨。”

    朱元璋这时候脸上恢复笑容,挥挥手,拉住朱允熥的手腕再一次的踩在了水泥路上。

    “明日就是大婚了,想要爷爷赏赐些什么给你?”

    朱允熥默默回头,看了一眼后面的张二工。

    朱元璋立马摇头低声道:“提拔太高乃是害。”

    朱允熥了然,无声的点点头:“为自家做事,孙儿不用爷爷赏赐,只要爷爷觉得孙儿没有做错就好。”

    “当真什么赏赐都不要?”朱元璋撇撇嘴,斜眼瞧着朱允熥。

    朱允熥挠挠头,终于还是低声道:“若是爷爷要筑造九边长城等用水泥法之事,能否让孙儿指派朝中官员去做?如此,也能免得水泥之法流于外。”

    朱元璋不由多瞧了大孙子两眼,脸上露出笑容。谨慎甚微、防患于未然,这是好事。

    “爷爷允了。”

    朱允熥立马龇着牙:“孙儿谢爷爷的赏。”

    朱元璋立马哈哈大笑起来,拍着朱允熥的肩膀,目光看向沐英:“回宫吧,明日便要大婚,若是出了岔子,咱可不好跟你这位岳丈交代。”

    沐英立马躬身:“臣惶恐,沐家小女能与太孙成一体,皆为皇恩。”

    朱元璋挪挪嘴:“改了姓,便这般谨慎。如今既然做了这小子的岳丈,往后你便要多管教于他,莫要有那君臣有别的想法。”

    沐英颔首,默默点头。

    皇帝这话明着说要他以岳丈的身份管教太孙,其实无过是要沐家做太孙的支持者。

    看过水泥路,知晓了水泥的其他用途之后。

    朱元璋也就没了继续留在城外的念头,当下便摆驾回宫。

    ……

    翌日。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十五中秋节。

    原本,按照往年的规矩,朝廷是会有中秋赐宴的,君臣在宫中同席。

    今年倒是因为皇太孙的大婚,两桩事就并在一起办了。

    一早,礼部和宗人府的官员,就分别代表朝廷和宗室,前往天坛和地坛进行祭祀,告慰天地。

    大婚正副二使,则是昨夜就留在了宫中,宫门开启之后,就负责一应的礼仪。

    虽然宫中早就有明旨,不许地方官员进献贺礼,可宗室和朝中勋贵却还是早早的就将贺礼送进了宫。

    今天又因为是将婚宴定在了奉天殿,于是奉天殿外的陛阶上,便是一层层用红布、红缎装点的贺礼成堆。

    天还未亮。

    朱允熥就被比自己还要兴奋的小二十三叔朱桱给吵醒。

    小家伙穿着厚厚的袄子,疯了一样的在床榻上蹦跳着,呼吼着今天终于能吃席了。

    等到朱允熥起了身,彩蝶、彩莲两女为自己梳妆,换上通天冠服的时候。

    此次大婚的正使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任亨泰,和大婚副使文华殿大学士方孝孺便在朱高炽和朱尚炳等一众在京宗室王世子的陪同下,到了东宫里面。

    不说小胖和炳憨等人,今天便是任亨泰和方孝孺,都是满面的红光。

    二人见到朱允熥已经穿戴好通天冠服,便立马上前。

    “今日太孙大婚,臣等为殿下贺。”

    完事之后,方孝孺又轻声补充道:“陛下恩典,太孙大婚,于东宫合卺(交杯酒),殿下当铭记陛下脉脉恩情。大婚之后,便是成人,往后当敦本守正,万事皆思社稷,早期宗室皇族血脉繁衍。”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