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312节
    相比于这些问题,迁移直隶的百姓前往交趾道,就算不得是一件事情了。

    当下。

    詹徽等人默默对视一眼。

    他便率先出班询问道:“殿下欲要以南征有功伤员充任地方粮长,不知此法是否如摊丁入亩一般,事后要推行天下各道?”

    如果只是在应天府推行,用来给那些有功的伤员一个稳妥的安置,那这件事情还是可以直接推行下去。

    可若是涉及到整个大明,就得慎之又慎了,毕竟干涉太大。

    这是不给地方上半点权力和话语的做法了。

    朱允熥没有任何顾忌的点头:“过往,天下以粮长征缴乡野税赋,承兑地方官府,多有两相勾结,鱼肉盘剥百姓之举。可国朝年年征讨不臣,伤员干系重大,圣心亦忧,何以稳妥国朝有功之臣。

    孤以为,当为其成家立业,又可使其有一份继续为国效力的事业方可。

    天下何以承平运转,税赋便是那载舟之水。朝廷久不闻乡野之声,部堂之上多被蒙混。现今设税吏,专司地方粮长,每岁报地方官府核实,直奏应天部堂衙门,天下税赋清清白白,征缴解押自有考量。”

    随着朱允熥的一番解释,詹徽等人安静下来,眼神却是不断的相互交流着。

    这事自然是有利有弊的。

    弊端之处就在于地方会因此有所怨言,或许会在朝廷推行的过程中出现反抗的事情。另外……此刻在场官员,谁家不是地方上的声望,多少人家都是担着老家的粮长差事,为地方官府征缴乡野赋税。

    不论是否有踢斗,大小斗的事情。

    仅仅是手握着粮长的差事,为朝廷征缴乡野赋税,就相当于是掌握了地方上的话语权和声音。

    詹徽又道:“天下粮长无数,何以禁绝不会出现贪墨之事。”

    “孤已说明,以都察院、户部、兵部督办此事。每岁税吏粮长轮番,久不在一地,何以扎根。”朱允熥微微一笑,从容开口。

    现在用伤员,对朱允熥而言只是一个借口。

    用税吏粮长当做封赏给这一次的南征有功将士。

    等天下推行稳定之后,便可以组建专门的税吏了,如此这些有功将士被安置好,朝廷也能从容的断绝了税吏粮长再在地方上扎根发展的可能。

    正当众人还沉浸在思考朱允熥抛出的这几个问题,思考着如何权衡利弊的时候。

    武将班列里,五军都督府都督汤醴已经是站了出来。

    “臣附议,交趾乃新征之地,土人无数,当以中原百姓充实交趾,分化削弱交趾土人,稳固大明新征之地。”

    “南征将士皆大明有功之臣,朝廷不可不赏。”

    “伤员难以上阵,却又经历老练,可为地方粮长,为国效犬马之劳。”

    “红薯亦与国有大益,当速速推广,使我大明百姓皆饱腹。”

    在以汤醴为首的信国公一系,如今在他有了浙江道那一遭履历之后,已经在五军都督府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的发言,代表了五军都督府的部分意见,同样也代表了部分勋贵和军方的态度。

    当汤醴一出班开口附议之后。

    文官班列里不少人便看了过来。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皇太孙即将在今岁和信国公府、西平侯西的女娘完婚。

    汤醴是开国功勋子嗣,亦将会是外戚。

    同样是牵扯甚广啊!

    只是,等到汤醴说完之后。

    文官们就看到,自从中山王徐达薨逝之后,就此便不再在朝堂上表明立场的魏国公徐辉祖已经是慢悠悠的站了出来,走到汤醴的身边。

    “臣附议。”

    徐辉祖的话很少,直截了当就表明了自己赞同皇太孙。

    中山王府也站出来了!

    这可是大明朝多少年难得一见的场面啊。

    文官们还在心中惊讶之时。

    便见武将班列里,已经陆陆续续又有功勋武将们一一走了出来,跟随在徐辉祖和汤醴之后,躬身附议。

    陛阶上,朱允熥目光闪烁。

    他想到了汤醴会出班附议,却没有想到魏国公徐辉祖竟然也能够站出来附议。

    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由的,朱允熥看向殿前的徐辉祖。

    只见此时的徐辉祖也正好抬起头,两人默默的对视一眼。

    徐辉祖此刻心中也是万般无奈,却又心甘情愿。

    一来,中山王府终究是出身军中。朱允熥意欲将这一次南征回京的伤员们安排成为应天府的粮长,这对中山王府来说是一桩好事。

    自己支持皇太孙的意见,不如说是为了在军中同袍面前卖一个情面。

    二来,那红薯大抵是高产的,虽说明年首要是在应天府栽种,但谁又能说不可以同时被栽种到交趾道那边去。

    当初自家那个傻妹子不要那三十万多万亩的田地,换来了以中山王府为首的大明民间海船制造行业,但最后田地却还是一亩不少的转到了中山王府的名下。

    三十多万亩的田地,哪怕只是一半种上红薯。

    也有数十万石的收成。

    只有最后的最后的原因。

    徐辉祖默默轻叹。

    还不是因为自家那个傻妹子啊。

    中山王府现在看似还能在朝堂上洁身自好,不问世事,可出了那档子事,中山王府当真还能一如既往?

    可不管怎么说,现在功勋武将们已经表明了立场。

    用前线征讨退下的伤员充任地方粮长。

    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的利益。

    即便不贪不腐。

    功勋武将们日后在朝中的影响力,也将会大大增色。

    廷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官员们最后的决议都将汇总到皇帝的手中,再由皇帝圣裁。

    现在功勋武将们都表明了态度,至少在朝堂上,皇太孙想要推行这件事情,就不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了。

    那么……

    如何取得更多的利益,才是大家应该关注的事情。

    一直沉默不言的吏部尚书詹徽,终于是站了出来。

    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

    詹徽却是沉声道:“太孙,臣以为若要以南征伤员充任地方粮长,配合摊丁入亩,当由吏部监察督办。”

    所有人都以为詹徽会为文官,又或者说除了功勋武将们之外的所有人争取利益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老倌儿竟然是想要将吏部也给塞进这件事情里面去。

    说完之后,詹徽默默的偏头看了兵部尚书茹瑺一眼。

    茹瑺心中微微一叹,缓步出班:“臣附议。”

    两位大佬开了口,殿内的文官们也都纷纷出班附议。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朱允熥的身上。

    朱允熥面带笑容,颔首点头。

    吏部是天下第一部,詹老倌儿想要让吏部参与其中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朱允熥想了想,旋即又道:“至于明岁,红薯在直隶应天及周边府县栽种之事……”

    说到这里,朱允熥便立马停顿了一下。

    殿内。

    户部左侍郎郁新立马上前道:“臣以为,明岁红薯栽种,除应天府以外,当以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为辅。”

    这是将整个长江南岸给囊括了进来。

    今岁郁新之后,一众文官便再一次开口附议。

    朱允熥却是默默的看了一旁的徐辉祖和汤醴等人。

    汤醴摇摇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的魏国公徐辉祖,见对方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他便只好自己上前一步:“臣以为,镇、常、苏、松四府,皆为上上等良田,与栽种红薯于山野旱荒之地有所出入。而滁州府、和州府、庐州府,则多为丘陵,上等水田左右多旱荒之地,可为栽种红薯。”

    一直低头沉思的魏国公徐辉祖,在汤醴将话刚刚说完的时候,便缓缓抬起头。

    他依旧是那三个字。

    “臣附议。”

    文武之争就这么出现了。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的功勋武将们,大多是出自如今的中都等地,便包括汤醴所说的三府之地。

    而江南四府,则因为地方士绅众多,商贾众多,多的是诗书传家的人,历来和朝中文官来往密切。

    旋即,便是两帮人各陈其词,陈述其中利弊得失。

    朱允熥居中观望,默不作声。

    廷议廷议,就是要让这些人争论个够,将事情给理出个条陈来。

    半响之后。

    华盖殿内的争论,终于是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詹徽和汤醴两人相看两厌,却又默默的看向陛阶上朱允熥。

    “臣等以为,明年推行红薯栽种,当以应天府为首,镇江府、常州府、和州府、滁州府四地为辅。”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