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247节
    虽然他知道浙江道改制会成果斐然,却不曾想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收益。

    就如那夏秋两税,这些年浙江道因为七分山三分地,每岁两税至多不过征收二百七十余万担。

    可今岁,竟然足足征收了近四百万担。

    增加了一百三十万担左右!

    而那商税更是过分,近八十万两的征税!

    太他妈有钱了!

    即便是朱允熥,这一刻也不由自主的在心中恶狠狠的感叹了一声。

    如殿内所有人一样,太子朱标这一刻也是满脸惊讶的表情,只是很快便反应过来,随后看向夏原吉,沉声道:“夏维喆,浙江道所奏之事可否属实?”

    夏秋两税多了一百三十万担,商税直接平白多了近八十万两。

    便不说其他如盐课、茶课等征缴。

    只是这两样,便足以称之为大功。

    夏原吉郑重点头:“回禀太子,浙江道所奏句句属实。现今,杭州府太仓有浙江道夏秋两税解押三百万担,税银六十万两,另有各课征缴无数。朝廷可随时派遣官员,前往杭州府清点核算。”

    这便是朝廷中枢直接掌握赋税的好处,征缴的赋税可以直接清晰明了的收取并解押到州府太仓之中,容不得作假。

    太子露出了笑声,很喜悦。

    朱允熥回头看向老爷子,直接这位此刻已经双眼不断的露出亮光。

    随后,他便看向朝堂上的百官,这些人个个神色震惊。

    朱允熥当即沉声询问:“维喆,浙江道今岁两税、商税、各课征缴,可否有盘剥之举,百姓可否足衣足食,地方可否安居乐意。”

    这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盘剥,不给百姓一点余粮,抄没一个个商贾,多少钱粮都能弄来。

    而国富民强才是朝廷最看重的事情。

    夏原吉将本就高昂的头颅抬得更高,将挺拔的腰板竖立的更加板正挺直。

    “回禀太孙,浙江道百姓安居,家有余粮满仓,衣食足。商贾经营顺畅,经济流通。浙江道今岁绝无盘剥强征之举。朝廷可以此举,命三司、锦衣卫去人核查,浙江道绝无遮掩欺瞒!”

    一整年,夏原吉是走遍了浙江道十一座府县,带着人一笔一笔的核实夏秋两税、商税、各课征收。

    “浙江道成果璀璨,朕心甚悦!”

    终于,在漫长的震惊之后,朱元璋以皇帝的身份,亲口肯定了夏原吉的公务汇报。

    皇帝言毕。

    文官班列无数人迈出了脚步。

    吏部尚书詹徽抢到了最先的序列,衣袖挥舞,满脸红润的站到了朝堂前。

    “臣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请奏陛下,下旨恩准大明京师及余下十一道推行浙江道今岁改制事,为国增税,为百姓增衣增食,开大明万世太平盛世!”

    还在惦记着户部尚书的郁新,终究是慢了半步。

    只得是依附在詹徽之后,躬身请命道:“臣附议,请陛下推行浙江道改制事。”

    在后面,是更多的朝堂各部司科衙门的官员出班奏请。

    “臣等附议,请陛下准改制事。”

    这些人或是忠心朝堂,或是励精图治,又或是为国为民的忠良之辈。

    目的不同,目标却是一致。

    而那些地方士族出身,家中良田无数,商贾依附的官员,却如同坐蜡。

    眼看着一位位同僚彻底抛弃了对浙江道改制之事的中立或徘徊态度,全面倒向了推进改制,心中已然惶惶不安。

    风向已经变了。

    谁都知道天下有很多钱,但谁也没有真正想到,朝廷能有这么多钱,且不影响百姓安居。

    要知晓,浙江道那可是七分山三分地的地方。便是这样的地方都能有近四百万担的两税征缴数额。

    若是将其换到直隶、湖广、江西、河南、山东这些产粮要地,又会让朝廷增加多少的两税收缴?

    若是将商税改制事推行到直隶,仅仅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扬州府这几个商贾发达的地方,又能为朝廷征收多少的税银。

    不敢想!

    不敢想!

    谁也不敢想,那会是何等的光景。

    户部大仓,朝廷各地太仓,能不能装得下?

    这一刻,几乎是大多数的官员,已经在琢磨着朝廷官仓能不能装下征缴的两税、税银。

    就连朱允熥也没有想到,改变会来的如此之快。

    可是他不知道,那些出班请奏的官员,有一多半除了看到朝廷能岁入大增的现实,也看出了这桩事情皇帝那里算是彻底定下,何不如这个时候自己做的爽快一点。

    而朱元璋则是淡淡的扫过面前请奏的官员,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镇倭大军副将、会宁侯张温。

    “会宁侯,倭国事如何?”

    皇帝并没有因为浙江道的成果,急于对改制事下定论,而是问起了倭国的事情。

    会宁侯张温身躯一震。

    在听到夏原吉说及浙江道的事情之后,张温已经在想他们这些人在倭国干的事情,还不能入了陛下和朝廷百官的眼了。

    张温轻咳一声,缓缓开口:“回禀陛下,我朝镇倭大军去岁季秋出征,初冬抵达倭国石见地,聚工匠,集李氏朝鲜、倭国民夫,至今岁夏初臣出海回京时,共开采冶炼白银五十万两整,此番正停泊于东水关外。另有铜铁等产出今次未能转运回京,存于镇倭大军大营之中。

    另解押倭人三千运往山西等煤矿处。又有两千余倭寇现今关押于苏州府,由镇海卫看守。”

    张温说的很清楚。

    这次带回了五十万两白银就在东水关外头,另有三千名倭人被送到山西挖煤矿去了,还有两千多倭寇被关在苏州府那边。

    五十万两对比浙江道近八十万两的税银,初一听并不算让人惊讶。

    然而,只是讯息之间,便有人计算了出来,也醒悟了过来。

    这他娘,镇倭大军去年冬天才到的倭国,要寻矿、开矿、挖掘、冶炼,今年初夏就装船回京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足足带回来五十万两白银。

    这往后少了前期的建造矿场的时间,再增加矿工,已经有人断定倭国那边朝廷每岁最低也能拿到两百万两的白银收入(史料石见银矿于倭国每岁最高百万两白银产出)!

    一名户部主事猛的伸长了脖子,重重的打了一个嗝,然后双眼眼珠向上一番,人也就直挺挺的向后砸在了地上。

    整个中极殿已经疯了,这一刻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开始毫不顾忌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断的议论着朝廷多出来的这些钱粮。

    没有当成户部尚书的郁新,亦是痴痴的张嘴嘀咕着:“从来没有当过这么富裕的户部官……”

    “好!”

    这一次,朱允熥率先开口,目光烁烁的盯着张温:“镇倭大军为国创立大功,朝廷必当厚赏,前线将士皆有考功!”

    大孙子的一声呼喊,将已经不自觉陷入到梦幻之中的朱元璋给喊醒。

    望着眼前已经彻底没了早朝模样的中极殿,朱元璋没有任何生怒的意思。

    他低头看向坐在圈椅上的大孙子。

    再看看这热闹如同市口的朝堂,一股子畅快到几乎要大吼才能发泄出来的豪情,不断的在朱元璋的心中滋生着。

    “咱大明有钱了!”

    第二百六十一章 金钱的力量

    中极殿内,进入到了一种神奇的状态之中。

    文武百官在经历癫狂之后,却是渐渐的冷静了下来,整个大殿内只剩下一道道沉重的呼吸声。

    镇倭大军副将、鹤庆侯张温,转着脑袋左右张望了一圈,深吸了一口气后,再一次躬身道:“启禀陛下,镇倭大军数月前探的倭国本岛西北海域,有一座名为佐渡岛的海岛,岛上探得有金银矿……”

    大明还能更加有钱?

    随着张温将被称之为金银岛的佐渡岛说出之后,中极殿内的文武百官已经自动忽略,这座佐渡岛的归属问题。

    郁新替在场所有人,问出了心中的期待:“鹤庆侯可知此岛又能产出几何?”

    “根据我军营中匠人核算,此岛可年出黄金不下万两,白银与石见银矿产出可不相上下。”

    张温轻声回答,随后目光紧张的看向文官们,生怕这些人再一次的疯狂起来。

    只是,这一次在听到有如此丰饶矿产之后,朝堂上的官员们却并没有再一次癫狂。

    实在是已经麻木了。

    甚至,百官已经产生了一种,每年多出来这么多钱该如何用掉的想法。

    朱元璋同样是不知如何开口,压在大孙子肩膀上的手重重的捏了两下。

    朱允熥抬头看向老爷子。

    “镇倭大军的奏报如何?”

    “有东水关外那五十万两银子,奏报自是属实的。”朱允熥琢磨了一下,悄声回答。

    佐渡岛这件事,当初还是他在某个地方冲浪的时候,被一位朋友告知的。

    这座岛很大,整个岛上好几十处金银矿脉,巅峰时期一年可产黄金一千五百公斤,白银四十吨。

    而整体矿藏量可达八十多吨黄金,两千多吨白银。

    而那位朋友,还告诉了他在琼州府的那座含铁量高达百分之七十的露天石绿铁矿。

    朱元璋感叹了一声:“怎的倭国竟有这般多的金银矿?”

    怎么不会多呢。

    朱允熥心中亦是感慨着,在美洲大陆没有被发现之前,倭国可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产出地,整个倭国直接被西方称之为金银岛。

    “孙儿听闻,倭国其实还有不少地方富有金银矿藏,只是产量及开采冶炼,大多不如石见银矿方便而已。”

    默默的,朱允熥又为倭国的覆灭,在老爷子心中做起了铺垫。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