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188节
    那汤姑娘可是要做太孙妃的人,往后说不得就是太子妃,甚至是……

    不能想了,但这样的贵女,那就不是真的需要去操持宫中女官们的事情,到时候只要会挑人做事就行了。

    如此之后,孙狗儿才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见着朱允熥已经要往宫外走了,赶忙又追过来说道:“回头老奴挑几个懂事懂规矩,办事也算得力的女官去东宫,汤姑娘自己挑几个留在身边帮衬着做事。”

    这是要给汤鹊清在宫里头找些贴己人,留着往后做事用的。

    朱允熥嗯了一声,向后挥挥手。

    孙成领着护卫们,亲自撑着伞,跟在三爷身后为其遮挡风雨。

    一行出了朱雀门。

    朱允熥站在城门前,看向皇城东侧。

    今天解缙不在宫中,似乎是在翰林院有事处理。他是出宫来寻对方说事的,瞧了眼方向,便往翰林院赶过去。

    洪武门东侧头前一排,从南到北是六部和宗人府的衙门。

    在吏部和宗人府后面,就是翰林院的位置。

    洪武门东西两侧,各有白虎街和青龙街。

    白虎街在西侧,两侧是中军都督府及锦衣卫等衙门。

    青龙街在东侧,是六部、翰林院、詹事府、太医院这些衙门。

    走在青龙街上,到了礼部衙门的前。

    朱允熥就瞧着礼部衙门里头显得格外的嘈杂,这和礼部是不大相符合的。

    孙成当即在一旁小声的解释着:“是恩科的事情。”

    朱允熥脸上立马露出了然的表情。

    “朝廷里头吵起来了?”

    孙成默默点头:“都察院有御史前几日弹劾礼部,在去岁不曾核查入朝使臣,致使倭国竟然有两名使臣入朝,还生了狂妄之事。”

    朱允熥笑了笑,一切都在如自己所料的发展着:“所以,礼部侍郎任亨泰现在想来是头疼不已了吧。”

    孙成亦是低笑一声:“听说原本任侍郎是要争一争礼部尚书的位子,这回被都察院弹劾,他是礼部的左侍郎,难辞其咎,恐怕心中已经是恼火不已,疲于应对御史们的弹劾了。”

    朱允熥回望了一眼已经被甩在身后的礼部衙门,开口说道:“盯住城里的一举一动,尤其狮子山上出现的那几位。”

    那些人想要争取到今科会是主考官的位子,如今弹劾礼部只是第一步,等到朝中的声音和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朱允熥相信他们就会开始弹劾那个倒霉的礼部侍郎任亨泰了。

    只有让任亨泰官司缠身,今科会试主考官的人选才不会从礼部产生。

    想了想,朱允熥忽然很是恶意的想着,自己要是找到刘三吾这些人,在他们面前重现那个烂梗,这些人会是怎样的表情。

    你们想要会试主考官的位子就和孤说啊。

    你们不说,孤怎么知道。

    你们说了,孤就知道。

    孤知道了,就会给你们的啊!

    只是没有那只该死的猴子,有的只是一群早就该被埋进坟墓里的犬儒。

    心里恶趣味的想着,朱允熥已经是走进了翰林院衙门。

    第二百一十二章 儒家心学圣人

    翰林院作为朝廷最是清贵的衙门,除了一息息的低沉读书声和书卷翻动声,便再无其他的动静。

    入到衙门里,头前便是一尊至圣先师的雕塑。

    耳朵很大,两颗智慧牙却又显得很是可爱。

    慈祥的让如今的门徒们,都忘记了他当初的初衷是什么。

    在雕像的后面,是一株粗壮的常青苍松,似龙虎之形,苍劲有力,古朴的为庭院遮蔽出一片阴凉。

    听说,这颗苍松并不是一早就栽种在这里的。

    元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认同过中原儒家思想,这颗苍松还是当时只是吴王的朱元璋入主应天的时候,寻遍江南之地,才寻到的一株最是繁茂的苍松,而后好了老大的钱粮才将其移栽到了此处。

    只是一棵树,所带来的政治效应却是空前强大的。

    似乎就是随着这颗苍松进入应天城,江南的民心开始发生了转变,江南士林开始输送更多的读书人进入应天城。

    最后望了一眼立在孔圣人雕像后面的苍松,朱允熥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只要大明的社稷需要,老爷子也定然会毫不留情的,将这颗苍松连根拔起,焚毁于火海之中。

    越往翰林院内部走去。

    周围身穿青袍的翰林们就愈发的多起来,人人手上都拿着书卷,或是嘴角带着墨色。

    一间间敞开的班房之中,更是汇聚了无数忙碌的身影。

    国朝要修书,要为前朝修史,这一样样的工作都是在翰林院中进行的。

    翰林院的官员们见到皇太孙到来,虽然有些不解,却都是仪态到位的站在原地躬身施礼。

    少顷。

    朱允熥就在翰林院衙门最后面的一座大院子里,寻到了如今的文华殿行走、翰林学士解缙的身影。

    只见整个院子里,凡是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都晒满了外头难以寻得的古籍孤本,经史子集,四书五经。

    除了解缙之外,还有不少人不时的轻手轻脚,穿搜在这满地书堆中间,将那些晒过的书页轻轻的翻动过来,将未曾晒过的书页暴露在阳光下。

    “臣等参见太孙。”

    “参见皇太孙。”

    有人发现了朱允熥的到来,立马躬身施礼,口中轻出恭敬。

    朱允熥挥挥手,看向还看得痴迷的解缙。

    示意众人不要惊动,继续各自忙事,他自己便走到了解缙的身后。

    伸头打眼一看。

    竟然是《象山先生全集》!

    朱允熥目光微动,不想这解大绅竟然会看此书如此的着迷。

    象山先生,也就是南宋时的儒学大家、心学发扬者陆九渊。

    心学肇始孟子,兴于程颢。而陆九渊则是将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一门在两宋时期,与朱子理学分庭抗衡的儒学门派。

    如果说后世的王阳明能被成为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可堪儒家最后一位圣人之称。则一切,都是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前辈们的基础之上,整理而出的。

    周围几名翰林院晒书官员,瞧出太孙今日是特地来找解大绅的,几人对视一眼,默默的招招手,小心翼翼的压着脚步退出了此间庭院。

    “好!”

    忽的,解缙拍着大腿,高呼一声。

    接着就见他神色动容的振振有词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言,为上下万世之远,东西南北之表!”

    解缙嘴里念念有词,一时间欣喜若狂,牙齿摇着指甲,两腿不停的抖动着。

    翻书的动作也愈发的快了起来,几乎是有废寝忘食的趋向。

    朱允熥嘴角抽抽着,轻咳一声:“大绅兄端是欢喜,虞伯生这番对象山先生的考评,记得亦是一字不差。”

    解缙最后那番话,乃是出自前元儒学大家,虞集对陆九渊的评价。

    正在翻着《象山先生全集》的解缙肩膀一抖,脸上带着意外的转头看向站在自己身后的皇太孙。

    解缙心中一跳,赶忙小心翼翼的放下全集,转过身看了一眼周围早就消失不见的同僚,脸躬身施礼:“太孙前来,臣不查,有失远迎,有失礼仪,请治罪。”

    朱允熥挥挥手:“读书有废寝忘食之行,再如何也算不上失仪。”

    解缙眨眨眼,眼看着太孙伸手指指被自己放在书堆上的《象山先生全集》,迟疑的将这本书拿起来送到太孙面前。

    朱允熥接过了书,小心的翻了几页,又合上那在手中:“陆九渊于心学,足可称之为弘扬之人。”

    解缙点点头,心中仍是遗憾:“太孙今日出宫,前来翰林,不知所为何事?”

    朱允熥一手托着书,一手拍在书封上。

    他今日来其实是为了另一桩事情,但不曾想却发现了这解大绅,竟然对心学如此感兴趣。

    这倒是意外之喜。

    朱允熥扫了一眼周围的晒书场,脸上带着笑:“解学士便要与孤再次说话?”

    解缙脸上顿时露出尴尬之色,躬身伸手作请:“臣失礼,太孙这边请。”

    两人出了晒书场,一旁就是一间茶室。

    解缙煮茶,朱允熥则是将手中这本《象山先生全集》放在桌上,仔仔细细的翻阅着。

    趁着等待水烧开的空隙,解缙抬头默默的看了一眼面前正在仔细阅读的太孙,心中愈发疑惑不解。

    解缙正欲开口,朱允熥却已经是先行开口:“象山先生的六经皆注我脚,此言大善也。”

    解缙只得是轻笑着附和道:“象山先生之思,方显儒家本性。臣每每读来,都有新的想法如泉涌,恨不能与先生同生。”

    朱允熥抬头看向解缙,嘴角微微一笑:“只是,咱以为象山先生之言论,却仍不足以阐述心学一道。”

    解缙疑惑道:“太孙是有新的独到见解?”

    微微皱起眉头,解缙好一阵思索,都没有找到过往太孙有在心学上进行过研究的事情。

    “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朱允熥幽幽道来,目光却是始终放在面前年轻的解缙身上。

    将王阳明的话提前数十年说出,他并未觉得有什么羞愧的事情。

    解缙却是猛的抬起头看向朱允熥,眼中布满震惊。

    他观陆九渊留存文字,多年来颇有感悟,然前人之思,却不足以论当下,他希望自己能够借前人的思想,将心学这一门儒家学问进一步发展,却总是不得启发。

    然而此番,从来没有暴露过有心学研究的皇太孙,竟然一出口便是此等宏论,令解缙心头一阵震荡。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