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168节
    朱允熥笑道:“就是这个理。”

    ……

    “没天理了!”

    脸色涨红的如同关公像的大明朝中书舍人刘三吾,一时吹胡子瞪眼,将手中那一件把玩品赏了十载有余的青花盏,给砸了个粉碎。

    又是长臂一挥,将花梨八仙桌上的一方福寿青花瓷罐给扫落在地,与那破碎的青花盏作伴。

    坐在下手的户部尚书赵勉,端着手中的茶盏,轻轻嘬了一口。

    从去岁采了新茶,便由为出阁女娘以身烘焙的茶尖,在茶盏里打着转散发着细腻如奶腻子一般的幽香。

    只是这位户部尚书大人,此刻也没有心思去品味这千金难得的茶。

    仅仅是借着喝茶的功夫,压制自己心头的怒火。

    刘三吾看了过来,冷哼一声:“你还有心思喝茶?再过些日子,都要摊丁入了亩,都要一体纳粮。国朝官绅、天下读书的体统全都没了,到时候你连寻常新茶也没得喝!”

    赵勉苦笑一声:“刘舍人放心,只要有本官一口茶喝,便有您这一份茶汤。”

    刘三吾挥挥袖,偏过头。

    他觉得想赵勉这种只谈利益,不谈读书人体面的人,终究是在学问上做不长久,也不可能深远的。

    只是半响的功夫,刘三吾也不见赵勉开口。

    他只得是又转过头,沉声道:“浙江道的事情你都知晓吧,足足杀了半座浙江道,上千的官绅,上万家眷牵连处斩,数万人被发配秦藩。”

    赵勉眉头一挑:“要让御史和言官说此事?”

    刘三吾闷声点头:“老夫现在算是看出来了,秦藩钦差赈灾是假,不过是披了张皮。”

    赵勉呵呵一笑:“秦藩戍边多年,哪里懂如何赈灾,不过是为了背骂名的而已。”

    “陛下的心思……这些年下来,老夫也算是早就看清了,并非与我等站在一起。”刘三吾的脸上有些落寞,眼前似乎出现了前宋那读书人最光荣的时代画面,幽幽一叹:“这件事情,若是没有陛下点头,年轻人不敢做的。所以,只能从半座浙江道血流成河着手。陛下,总不能让那些乡野百姓来牧守天下吧……”

    赵勉点点头,浙江道的事情必须要停下来。

    这不是目下他们在场的这两人的想法。

    更是无数不能来到这里,遍及整个大明的官绅们的想法。

    “如今都看得出了,只要浙江道一切顺利,朝廷大概就要全面推行,到时候人人都会被圈进来。”赵勉这会儿终于是暴露出了心中的担忧和不安。

    刘三吾道:“将皇太孙从浙江道弄回来,只要他不在,秦藩难以为继,汤醴不能插手政务,只剩下你们户部那个夏维喆,便是独木难支,亦会遭受地方反弹的压力,再也不能继续推行下去。只要浙江道做不成这件事,陛下就没有借口再继续推行。”

    “那要闹出些乱子来。”赵勉皱紧眉头:“可若是惹出乱子,依着陛下的性子……”

    皇帝杀人,比皇太孙更加的凶狠,且不留余地,不容商量。

    刘三吾猛的拍向了桌子。

    让人很担心,那张梨花八仙桌,究竟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而刘三吾已经是满脸愤怒。

    “这是体统,是天下万千读书人的体面!”

    “陛下这些年的施政,我等不曾说过什么,可如今这是要将我等读书人,与天下人放在一张椅子上。”

    “圣贤门徒,何至于此?”

    赵勉应了一声,算作认同。

    士族优待,天下奉养士族与宗室,是他们的共识。

    而刘三吾则低声继续道:“此次不论浙江正在推行何种政令。便是半座浙江道官场覆灭,亦是骇人听闻。有了这一次,便不会没有下一次。”

    刘三吾心中无比焦虑,深沉道:“陛下这些年已经杀了很多人了,如今皇太孙这位国本也在杀人,何时是个头,天下何时才能安宁?”

    “今日能杀半座浙江道,来日又是否要清了半座朝堂?”

    终于,这位年迈耄耋的中书舍人,将心中另一个忧虑给说出了口。

    皇权的无限制使用。

    赵勉不由的转头看向外头。

    静悄悄的一片,这才让他心中稍稍安定下来。

    限制皇帝的权威肆意不加约束的使用,是他们这些人,又或者说是朝堂上大半官员,不约而同,不曾说出口,不曾商议过,却共同默默执行的潜规则。

    赵勉心中不由的慌乱了起来。

    一口气将一盏茶尽数喝完。

    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之后,他才压低声音道:“此事非一日之计,非一代而成,我等只能做前驱,静静的等待着。”

    第一百九十二章 犬儒皆该死

    去冬迎春。

    应天城的雪,悄然的消解在江南柔情里。

    秦淮河畔的风也变得温柔了起来,教坊司里的推杯换盏、冬日买醉的人们,自可以出城踏青后,便终于是稍稍的缓和了一些。

    春,扒开了衣衫,暖了一座城。

    只是在这初春里,朝堂上的气氛却随着去岁冬天遭了雪灾的浙江道,而变得有些让人不安起来。

    好似是浙江道积攒了一个冬天的雪水,都从东南涌入到了应天城里,在目前还保持着平静的朝堂下面,生出了一副暗流涌动的局面。

    “解行走还不入殿?”

    “解行走是在等谁吗?”

    皇极殿前的广场上,身着朝服的解缙,双手搓在一起,藏于袖袍下面,目光平静的望着皇极门方向。

    几名朝中同僚,从他的身边走过,好奇的开口询问着。

    解缙回了回头,不曾看清对方的面容,只顾着随口答道:“不曾等人,不曾等人。”

    有些神神叨叨的样子。

    几名同僚笑着摇摇头,对这位国朝新贵的举动不再关心,转身继续向着大殿走去。

    “您可终于是来了!”

    已经等的焦急如焚的解缙,看着开国公常升姿态从容的走入自己的视线里,赶忙迎上前去。

    常升眉头皱起,看了一眼从身边路过,赶着去上朝的官员们。

    两人向着边上挪了挪,脚下也是不停,只是速度慢了一些向着大殿走去。

    “怎得?是在担心浙江道的事情?”常升目光看向前方的大明宫殿。

    解缙有些心急,可看到常升这般模样,只得是有样学样的挺直了腰板,挺起胸膛。

    可他一开口,语气中便满是担忧:“浙江道死了很多人,很多人!殿下的声望受损,便是此事不说。如今开始在浙江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余威尚在,浙江大概没人敢说不答应。可是……”

    解缙迟疑了一下,目光却是盯着面前那些花花绿绿的官员们的背影。

    常升默默一笑:“你是在担心朝中的人。”

    “太孙这次去浙江,即便是那些被裹挟成了乱民的百姓,也不曾有过定罪。杀的是官绅,是商贾。这些人却非浙江独有,朝中、天下,举目皆是。”

    解缙愈发低声道:“如今浙江的局面打开,他们会担心早晚有一日,他们也要经历这些。下官家中几亩薄田,若能为国出力也算全了下官报效之情。但他们是否会如此认为?”

    说这话的时候,解缙下意识的将目光从前面的那些入朝文官后背上收回,默默的看向身边的开国公常升。

    朝中官员在老家都是乡野士绅,是良善诗书人家,他们拥有着数不尽的良田和产业。

    但是眼前这位开国公,以及他背后那些国朝功勋们,却有着更多的产业和田地。

    常升却是冷哼一声,这位常年以和睦示人的功勋之后,淡淡的多了一丝威严。

    解缙有些不以为惧,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开国公一系可以说是朝堂勋贵之中的一个门面,与常家一脉相连,共同进退的功勋人家更是比比皆是。

    而这一次浙江正在推行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网打尽,不给任何人开后门的可能。

    如果推行到整个大明,那就是朝廷以后再也不已人头征收赋税,朝廷只会直接征收登记在册田亩的赋税。

    文官们身后所代表的大明士绅集团在此列。

    眼前的开国公常升所代表的大明功勋集团,亦在此列。

    “常家已将所有田亩产业整理登记清楚。”

    常升终于是丢下了一句话,随后便扬长而去,径直向着大殿走去。

    解缙张着嘴有些发呆。

    他听得懂开国公这番话的分量。

    常家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随时随地遵从朝廷的一切号令,将常家所拥有的所有田亩,都送到皇帝面前,纳入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的政策改革之中。

    他有些怀疑,常家竟然会有这般大的决心和定力。

    入了朝堂之上。

    随着孙狗儿一声中气十足的高呼。

    大明朝的洪武皇帝,开始了新的一天办公,太子坐在轮椅上,于一侧平静的观望着朝堂上的朱家臣子们。

    问了奏,旋即便有官员出班。

    “臣有本要奏。”

    出来的是都察院的人。

    这让文官领班吏部尚书詹徽,心中一跳。

    他就知道今天的朝会定然是要出事的。

    御座上,朱元璋的目光则是静静的投注下来。

    “讲。”

    他的眼角,已经细不可查的收缩了好几次。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