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18节
    “三爷的事要紧,军中诸事,三爷往后得空,叫了臣等入宫问话便是。”

    朱允熥见他们这般说,也不再迟疑,冲着孙成点点头,便往常家祭堂那边赶过去。

    等等到了祭堂那边,未曾见到太子,便听常家的人提及太子已经回宫。

    今日是丧礼的第一天,按照规矩,丧礼还要办好些天,朱标自是不必一直留在常家。

    见朱允炆也不在,只当他也是随着朱标回宫去了。

    朱允熥这才与常家的人交代了几声,便领着孙成忙不过的出了常家。

    一路上,都是孙成在前头领路。

    此时的应天城,大抵是夺过了当初盛唐之时长安城居不易的名头。

    朱允熥随着孙成一路向着西城方向赶过去,穿过整个中城后,放在停在了一处僻静的地带。

    前面,是一片不算奢遮,但也算得上精致典雅的民居屋舍。

    孙成指向巷子里不远处的一座庭院:“殿下,那位先生如今便是住在此处。这座庭院,是那位先生故交好友的产业。”

    朱允熥看过去。

    只见这是庭院里,刚好有一位身着青衫麻衣的男子,正腋下夹着一卷书,双手捧着一捆湿漉漉的柴火,从一旁的杂货屋里走出来。

    朱允熥当即上前,站在不到胸前的栅栏院墙外,双手抱拳,恭敬作揖行礼。

    “朱允熥,请先生入宫为宗室师!”

    第二十三章 为大明赴死

    “入宫为大明宗室师。”

    在雨幕下,腋下夹书,怀中抱柴的方孝孺,只觉得外头那少年人,定然是昏了头。

    他抬头看向院墙外,雨雾之中的少年并未撑伞,身边跟着一名护卫,几缕蓄满雨水的发丝垂在额前,目光真挚的注视着自己。

    定然是哪家的贵公子,闲着无事,又开始寻那普通百姓逗乐了。

    方孝孺将怀里湿了水的柴火和腋下的书,放到了廊下避雨的地方,然后拎着一把伞到了院墙下,高举着手将雨伞递到了墙外。

    “这位小公子,雨天湿气重,莫要在外逗留。”

    朱允熥顿时露出苦笑,颇为怪异的盯着手中握着伞的方孝孺。

    跟在他身边的孙成脸色一振,低声道:“先生,这位是大明皇嫡孙,允熥郡王!”

    方孝孺举着伞的手顿了一下,然后在孙成的注视下,却并没有如他想象的一样,露出欣喜激动的表情,更没有当即打开院门,将他们请进去。

    只见方孝孺脸色一沉,冷哼一声。

    那先前递出院墙的雨伞,也被他收了回去,撑开顶在了自己的头上。

    “你!”

    孙成顿时一气,张口就要责骂,却是被一旁的朱允熥给遏止住。

    他看向站在伞下冷着脸的方孝孺,心中微微一想,便知道这位……固执的先生,想必是已经听说了黄子澄被赶到宣府镇开平卫的事情了。

    朱允熥稍稍思索,当下开口:“希直先生是因原太常寺卿、东宫伴读黄子澄,被皇爷爷贬谪直宣府镇一事气恼?”

    希直是方孝孺的字。

    朱允熥今日做出这番冒雨淋雨前来求学的举动,为的便是将方孝孺给收入自己的夹带中,说起话来自是不加掩饰。

    对付方孝孺这样的人,说假话,弄虚客套的事情,远不如表现正直一些的好。

    方孝孺显然没有想到,朱允熥会这般直白的切入到话题之中。

    他仍是不满的冷哼一声:“先前草民不知是殿下前来,多有得罪之处,还请郡王见谅。草民无才无德,难以堪当大任,唯恐愚昧宗室。郡王言请授业师长,草民不敢接任,还请郡王另请高明。”

    亦是直截了当的拒绝。

    方孝孺不给朱允熥留有一丝余地。

    说着话,就要转身回屋。

    见此情形,朱允熥当即开口:“希直先生!为大明社稷计,为天下黎民计,学生请先生入宫教学授业!”

    “黄子澄之事,学生可以解释!”

    嗯?

    方孝孺停下了脚步,回正身子看向院墙外的还在淋着雨的朱允熥。

    他绝不是因为朱允熥所说的大明社稷和天下黎民,他只是想知道为何黄子澄在东宫授业,好端端的却被贬谪到了宣府镇去了。

    至今,朝廷里头都未曾有过一个正式的解释。

    方孝孺撑着伞,脸色板正的站在院墙后看着朱允熥:“还请郡王为草民开释。”

    这便是迂腐……或说是正直古板之人的通病。

    就如同方孝孺最后,情愿为了心目中的大明正统,冒死忤逆朱棣,最后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这样的人,品行的高尚是毋庸置疑的。

    但若是有坏心思的人,亦是能轻易的将其拿捏住。

    很明显。

    眼下的朱允熥,就是那个坏心思的人。

    方孝孺再如何的古板迂腐,不通人情。但身为读书人,甚至如今已经享誉士林,心中必定是有着要为天子尽忠,为天下社稷黎民出力的志向。

    然而,朱允熥却不再急于开口解释,而是苦笑着抬抬头,然后看向紧闭着的院门:“希直先生,是要来一场雨下论吗?”

    这时候,听此言,方孝孺脸上露出尴尬,却依旧是板着脸,不发一言。只是却已经迈出脚步,打开院门,放了朱允熥进来。

    等到方孝孺领着朱允熥走进屋前廊下的时候,便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朱允熥。

    还是不愿意请自己进屋子里啊。

    朱允熥看了一眼屋内已经不知沸腾了几遍的茶汤,笑了笑:“希直先生之才,学生时常听闻,更是心神向往。今日偶遇先生,便觉定是先生无疑。方才起了想要请先生入宫授业的想法。”

    方孝孺脸色深沉,他放朱允熥进来,并不是想听他说这些:“郡王殿下,太常寺卿、东宫伴读为何会被贬谪至宣府镇?”

    这人就听不得好话?

    朱允熥恹恹的收回脸上的笑容,眉目一凝,沉声道:“因黄子澄非良臣贤能,陛下责令其前往宣府镇反思己身,待其幡然醒悟之日,便是重归朝堂授予高位之时!”

    黄子澄能不能有朝一日重回应天城,朱允熥不知。

    但眼前的方孝孺却是必须要拿下的。

    方孝孺听到朱允熥说黄子澄非是良臣贤能,不由满眼愤怒,只是极好的修养让他保持了克制,低声询问:“郡王殿下何出此言。”

    朱允熥瞧了一眼方孝孺。

    自己这几日准备的功课,终于能拍上用场了。

    只听他开口说道:“先生乃名士高才,作《吴士》借昔年乱党张士诚,讽刺朝堂天下偏听偏信,轻于用人之辈,又借其交友钱塘无赖,反对浮夸之风。此番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盖世文章,学生复读屡屡,铭记于心。”

    朱允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却是惊得方孝孺心中大为震惊。

    那《吴士》确实是自己所作,也传扬颇广,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明朝的宗室皇孙,竟然也翻阅过,更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精准无误的表述出来。

    方孝孺这时候,终于是收起了心中的愤愤,正眼看向未曾及冠的朱允熥。

    这还是传闻之中,那个秉性内敛,性格懦弱的大明皇孙吗?

    这是,又见朱允熥继续说道:“先生另作《指喻》、《鼻对》、《蚊对》等文章,选才严、开掘深,淳厚雄迈。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学生每每读来,只觉先生当为国之大才,社稷之贤,天下之幸。”

    此般种种叙述和评判,已经是让方孝孺心神震荡,任他如何思量,都不得而知,眼前这位宗室皇孙,对自己的文章竟然是如此的通晓。

    那出入东坡、龙川之间的评判,更是让他不禁升起一丝羞愧,夹杂着满心的欣喜。

    然而,这时候朱允熥却是话锋一转:“然,先生之才非天下读书人之才,先生之才学,乃先生一身。而那黄子澄,虽同为儒家子弟,翰林先学,然其言行举止,却与先生有天壤之别。”

    “先生乃经学致用之辈,而那黄子澄倒是读了一个纸上谈兵。”

    “学生窃以为,国家社稷面前,黄子澄可背弃圣贤教训。”

    “但先生若有朝一日,面临社稷板荡,当可为大明赴死!”

    此时的方孝孺已经被朱允熥这一连串的糖衣炮弹给轰的耳聋目眩,在听到朱允熥评判他能为大明社稷赴死之时,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来。

    只是冷静下来,方孝孺却是愈发的怀疑,和百思不得其解起来。

    他竭力控制着想要拉着朱允熥进到屋内,长谈文章的冲动,压抑着情绪最后一次询问道:“还请殿下开释,那……黄子澄究竟是犯了何事?”

    第二十四章 革除黄子澄功名

    请殿下开释。

    黄子澄究竟所犯何事。

    看着方孝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朱允熥的脸上终于是闪过一丝得意的笑容。

    这时候的朱允熥终于是确信,自己对方孝孺的秉性,算是琢磨清楚了。

    大凡天底下的读书人,虽然口口声声的志同道合,为天下社稷先。

    但终究难免深藏于心底,那争强好胜、爱慕名声的心思。

    而对于方孝孺这般固执迂腐,甚至已是大明朝,还意图复辟周礼的人来说。只要让他们在心中认定,你和他是一类人,是懂得他们一言一行,满纸文章的人,他们便会对你视为知己。

    然而这时候,朱允熥仍然是不急于开口解释,而是主动的向着屋内走去。

    “这是钱塘西湖今年的新茶?”

    朱允熥举止无可挑剔的盘坐在茶案前,先是为方孝孺到了一杯碧绿茶汤,而后为自己倒了一杯,放于鼻下轻轻的嗅着。

    鼻间,茶香充盈。

    方孝孺这时候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不少,对黄子澄的事情,也仅在一句解释的话。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