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血淬中华 > 第10章
    当冯华的这些综合维新派和洋务派两方观点并结合了一些历史经验的渐进式变法设想讲完之后,立时就在翁同龢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好一个冯华呀!真的是事事出人意表。他非独只是行军打仗、把握时局异常出色,而且在如何实行变法一事上竟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此等人才断断不可放过……

    想到这儿,翁同龢点点头感慨地说道:“子夏,老夫还是太小看了你。原来看了康有为封事中的变法设想,我曾深感震撼、佩服不已,可是现在听了你的想法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康有为虽有经世之才,救国之方,然而他的这些变法主张确实还是有些急功近利,实在是不如子夏你的设想来得踏实稳妥。”

    李鸿藻也颔首笑道:“是呀!子夏的观点确实乃持重之论,我看将来大有可为!不过,子夏你既然已经对如何变法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是应尽快整理出一个自己的具体变法方案来,上奏给皇上以备决策参考。”

    看到自己的观点已经得到了翁同龢与李鸿藻的认可,冯华大大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煞费苦心炮制出来的这份儿变革设想,取得的效果还可以,至少已经为今后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夜已经很深了,万籁俱寂,只有晶莹如玉的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空中,柔和地洒下自己的清晖。

    此刻,冯华的房中依旧灯火未熄,他仍然在伏案书写着自己的变法方略。对于具体该如何实行变法冯华以前曾经多次考虑过,并且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是给康有为挑挑毛病还可以(其实也是盗用别人的观点),真正系统写出来却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这份改革方案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推敲,只会引来一片非议责难之声。

    虽然他知道只凭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政治经济以及儒学西学知识,就想如康有为这般弄出一个全面完善的改革设想来,自己实在是力有未逮。不过,为了最终能改变戊戌变法的结果,他也只能利用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熟悉,勉为其难地尝试一次了。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07~08章

    第七章行者图将来

    狭长的山谷蜿蜒曲折,两侧是重叠高耸的山峦和葱茏郁茂的山林,远处高低起伏的山岭上,雄伟的长城宛如巨龙偃伏于群山之间,首尾杳然,气势磅礴,蔚然壮观。然而,此时在山路上匆匆而行的两骑人马却急急地赶着路,好似根本就无心欣赏这号称“居庸叠翠”的迷人景色。

    “公子,前面再有几里路就是‘居庸关’了,现在可以走得慢些了。待会儿咱们到昌平吃点儿午饭,应该能赶在城门关闭前到达京师。”两人中那个年纪较大,约莫四十左右、一脸风尘之色的中年人指着已经遥遥可见的“居庸关”城楼说道。

    “嗯”了一声,那个大约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并没有说话,只是稍微放缓了缰绳,任由胯下的骏马在山路上缓缓前行。虽然同样是风尘仆仆、满脸的倦色,但他那刚毅的面容、挺拔的身躯以及一股好似与生俱来的豪侠之气却仍让他显得十分英挺不凡。

    看到年轻人仍然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中年人忍不住问道:“公子,你这次改变计划,日夜兼程赶赴京师究竟是为了何事呀?如今《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完毕,参加‘公车上书’的举子们差不多也该离京了,咱们就是到了京师又能干什么?虽说已经给老爷去了信,可是你未按时回家,老爷夫人肯定又要牵肠挂肚了!”

    抬头看了一眼四周巍峨的群山以及前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居庸关城楼,年轻人喟然一叹:“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炳叔,当此国难之际,我如何还有心情回家?虽然我也知道此行可能并没有多大用处,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总觉得冥冥之中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这种感觉每每想起来,就令我心情激荡、热血沸腾。无论如何我也要往京师走一遭,只是这次又让炳叔你多辛苦了!”说到这里,他抱歉地向中年人望去。

    炳叔忠厚质朴的脸上显现出了一丝惶急:“公子,你这是说到哪里去了,这十年咱们经山渡水、风餐露宿,公子还不是和马炳一样辛苦。我只是觉得咱们这次离家已经近一年了,怕老爷和夫人挂心。”

    朗然一笑,年轻人说道:“这么多年,咱们都在全国各地游历,他们二老也早就习惯了,早一点儿晚一点儿回去没多大关系。炳叔,你放心,我隐隐感觉这一次京师之行咱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说罢,轻催马缰向着已经离此不远的关口驰去……

    刘三儿来到冯华的房前,刚要敲门却见李九杲一推门从里面走了出来。早已经知道冯华和李九杲真实身份的刘三儿连忙鞠了一躬,然后恭恭敬敬地说道:“李爷,又有人送请柬来了,正在前面等着回话呢!”

    自打那天康有为、梁启超拜访过冯华之后,他们住的地方就再也没有清静过,几乎天天都有人前来投帖拜见或盛情邀请。其中既有各地尚未离京的举子和京城中的各界名流,又有一些各部、院的大小官员。他们有的是希望瞻仰一下取得辽东大捷的抗倭英雄是什么样儿;有的是希望冯华能借着辽东大捷的赫赫威名劝柬皇上废约抗战、维新变法;有的是看到冯华将来前途无量,希望能与他结识,联络一下感情;还有的是别有用意,想借机探察出点儿什么。总而言之,所来之人皆是各怀目的,让人即要小心谨慎、妥善应对,又要言谈得体、思虑周全,真是令冯华他们不胜其扰。

    接过刘三儿手中的请柬,李九杲皱了皱眉头:“你先在这儿等一会儿,我去问问大哥该怎么回?”说着转身走进了屋中。

    “大哥,又有人送请柬来了,我是不是还像前几次那样给回了?”李九杲一面递上请柬,一面向冯华建议道。

    虽然冯华明白行踪既已暴露,再想保持置身于事外的超然地位肯定是不可能了,但他还是决定尽可能地不搀和到各种政治势力的争斗之中。因此对待前来拜访他的人,冯华都是异常的客气和谦恭有礼,但是对于宴请则一无例外地予以婉言谢绝。

    “浏阳会馆……谭嗣同!”发现请柬的署名竟然是自己最敬佩的谭嗣同的名字,冯华禁不住猛然坐直了身子:谭嗣同,他怎么来了?按照自己的印象,这个时候他应该不在北京啊!难不成历史的分枝在此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我到底该如何应对此事?一时间,冯华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冯华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李九杲不由得感到有些纳闷:在他的印象中,大哥从来都是异常的从容镇静,就是有再大的事也不会形之于色。这个谭嗣同究竟是何来路?竟然让大哥如此动容?

    良久,冯华才从思索中回过神来。抬起头,看到李九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他展颜一笑道:“四弟,让刘三儿跟来人回复,明天咱们一定按时前往。这个谭嗣同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英雄豪杰,咱们不可不见!”

    谭嗣同的名字,李九杲此前并未听说过,但是既然能被大哥如此称赞,肯定是个顶呱呱的英雄好汉!一时间,李九杲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心中对谭嗣同充满了深深的好奇。

    冯华他们乘坐的马车径直驶出宣武门,穿过菜市口,来到了繁华热闹的北半截胡同。看到路边的广和居饭庄,李九杲笑着对好似仍在思索着什么问题的冯华说道:“大哥,咱们京城没来多少天,可宣武门却已经出了好多次,看来这个地方和咱们还挺有缘!”

    听了李九杲的话,正被沉闷的气氛憋得难受的贺菱儿一下子来了精神。精灵似鬼的她先是故作老成地咳嗽了一声,然后一本正经地接口道:“李大哥,你这句话可说的有毛病,宣武门外就是菜市口,谁要是和这个地方有缘,那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是啊!李大哥这话说得不吉利,回头得好好罚罚他。”龚芳一边在旁边推波助澜,一边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

    虽说自从跟随冯华成立义勇军以来,李九杲对迷信的东西已经不是那么太在意了,可他毕竟是土匪出身,还是非常注意说话的彩头。刚才由于说话一时不慎,被贺菱儿和龚芳抓住了把柄,使得一向豪爽的他也不由得涨红了脸,唯唯诺诺地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看到李九杲让这两个小丫头捉弄得异常窘迫,冯华忍不住说道:“四弟,别理她们,什么吉利不吉利的,咱们义勇军不信这个。”转过脸来,一本正经地对两个小丫头说道:“还有你们两个,马上就要到地方了,待会可得给我老老实实地待着,别乱说乱动惹出什么麻烦来。不然,以后就再也不带你们出来了。”

    贺菱儿和龚芳吐了吐舌头,连忙挺胸抬头正襟危坐起来,咋一看到也蛮有一些翩翩佳公子的味道。自从来到京师之后,除了“公车上书”那天冯华带着她们出去了一趟,以后这些天就再也没顾得上她们。开头几天是忙着拜会各部院的长官,接下来的日子不是接待来访的客人,就是闷头呆在房里写东西,她们两人只是在卫士的陪同下在附近转了转。今天好容易去见的不是什么大官,而且听李九杲说这个叫什么谭嗣同的让冯大哥都非常佩服,她们是死磨硬缠非要女扮男装也跟着去一睹“英雄好汉”的风采。

    浏阳会馆与康有为居住的南海会馆仅有一巷之隔,它是由三个前后相连的跨院,和前院南边的一个跨院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