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66章
    艇上特意扯起大幅美国国旗,告诉法国人,“是美国人来了”。

    哪曾想法军不吃这一套,机枪大炮一通猛打。

    结果两艘快艇中弹起火,士兵有一半被打死,余下的大都负伤,全成了俘虏。

    随后经过一番不太激烈的战斗,美军陆续占领了周围的机场,到10日中午,打进法军司令部。

    里面的军官一致同意投降,美军总算打赢了进军欧洲的第一仗。

    在阿尔及尔,登陆要顺利得多。

    美军登陆时未遇任何抵抗,还有人欢迎。

    马斯特将军在进攻发起时带人在城里抢占了各重要据点,把有敌对情绪的官员统统关了起来。

    墨菲在进攻开始前带着一帮人去见守军司令朱安,要他下令停止抵抗。

    朱安叫来正在城里看儿子的达尔朗海军上将。

    达尔朗一听美军要进攻,又气又惊,大骂:“我一直知道英国人蠢,以为美国人聪明些,没想到也是一路货!”他拒绝投降,手下的人还把墨菲等人扣了起来。

    美英军队上岸后动作出奇的慢,到上午7时还未开到城里。

    马斯特将军渐渐控制不了局面了。

    朱安奋起反扑,抓住了马斯特。

    但达尔朗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傍晚时分下令在阿尔及尔停火。

    巴顿的战斗按计划在卡萨布兰卡打响。

    守军师长贝图阿尔也是位通美反德分子,在美军进攻前带人扣住了德国停战委员会成员,然后向法国驻摩总司令诺盖将军游说,劝他不要抵抗。

    诺盖将军沉默半天拿不定主意。

    后听报告说这仅仅是次小小的骚扰性进攻,并没看见贝图阿尔所说的“庞大舰队”,便立刻硬气起来,下令抵抗,并以叛国罪逮捕了贝图阿尔。

    ---------------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9)

    ---------------

    巴顿只好命令美军按计划在三处进攻。

    初上阵的美军乱哄哄地涌上海滩。

    由于风大浪急,许多坦克和器材翻到了海里。

    美军上岸后,与有几十辆老式坦克支持的法军交了火,纵深突击,抓住了德国停战委员会的8名成员。

    巴顿亲自来到海滩,带头把搁浅的空船推下海。

    10日下午,艾森豪威尔发电通知他奥兰和阿尔及尔均已拿下,更令他心急如焚。

    他恨恨地让海空军做好准备,对卡萨布兰卡狂轰滥炸。

    一场恶战在即。

    那位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吉罗将军在进攻发起前14小时,乘一艘美国潜艇终于来到在直布罗陀的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部里。

    他见艾森豪威尔还在指挥战斗,“感到惊诧”,主动请缨到阿尔及尔指挥登陆,还不着边际地说,应令部队转向进攻法国。

    艾森豪威尔不听他胡扯,只咬住一件事不放,让他敦促各处法军与盟军合作,并许诺战后由他管辖法国,美国将提供援助。

    吉罗却不断回答“不”。

    两人谈了8个小时,毫无结果。

    艾森豪威尔手下的人恨得直咬手,向艾森豪威尔献计“给他点厉害瞧瞧,可以搞出一个飞行事故”。

    英国总督也热心地说:“我那儿有个‘垃圾清除队’。”

    吉罗被晾在一边许久,自觉没趣,态度软了下来。

    9日,他在广播里一字一句地把艾森豪威尔代笔的声明念了一遍,呼吁法军停止抵抗。

    可是法军无一人理睬。

    艾森豪威尔只好在达尔朗身上下功夫。

    9日,克拉克飞到阿尔及尔面见达尔朗,俯下身子盯着比他矮一头的达尔朗,告诉他必须与美军合作,否则“就要坐牢”。

    达尔朗依旧嘴硬,说要请示维希政府。

    克拉克铁着脸猛拍桌子大喊大叫。

    达尔朗无奈,只得下达停火令。

    11日早上6时48分,巴顿收到法军已决定停止抵抗的消息。

    这时从“突击者”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正在卡萨布兰卡上空盘旋。

    巴顿随即给艾森豪威尔发电:“卡萨布兰卡法军投降。”

    他想起来了:11月11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

    登陆完毕后,艾森豪威尔一面派兵东进突尼斯,一面着手解决治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问题。

    11日,他决定让达尔朗出任北非高级专员,吉罗任北非法军总司令。

    作为交换,两人同意说服突尼斯法军与盟军合作。

    13日,他与达尔朗签署了合作协议书,确认目前达成的政治安排,达尔朗保证“使法军和舰队满腔怒火转向德军”。

    艾森豪威尔知道达尔朗是个狂热的仇英亲纳粹分子,在欧洲名声很臭。

    但考虑到盟军下一步要在突尼斯作战,没有精力治理西北非这块辽阔而重要的大后方,因此必须借助法国人的力量。

    而法国又没有别的可用之人,只有达尔朗才能带领法军倒向盟军。

    他只有这个选择。

    但美英报界却不依不饶地对协议发起了强大的声讨攻势,斥责艾森豪威尔与法西斯分子合作,甚至直称艾森豪威尔自己就是“亲法西斯分子”,弄得艾森豪威尔焦头烂额。

    幸亏罗斯福发表声明解释说,这只是“权宜之计,惟一的理由是战事紧迫”。

    声明中,“临时”一词反复出现,这又引起达尔朗的不高兴。

    他怨愤不已地抗议:“美国人把我当成一只柠檬,榨干了一扔了事。”

    艾森豪威尔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谢天谢地,圣诞节那天,一位名叫德·拉·夏佩尔的法国青年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12月25日,夏佩尔一枪打死了达尔朗。

    吉罗接替了达尔朗的职位。

    盟军登陆北非,法军与他们合作;同时还横刀立马,拦截落荒西逃的隆美尔。

    希特勒此时正被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弄得七窍生烟,听到此讯,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令德军占领法国南部维希政府的地盘,灭掉了这个傀儡,并派兵直奔土伦港,抢夺法国舰队。

    法国海军料到这一手,早已在舰内装满炸药。

    见德军杀来,便起爆炸药,把整个舰队自沉于土伦港。

    希特勒同时还下令德军从西西里岛火速抢占突尼斯。

    一时间,整个北非、法国都陷入纷乱的战火中。

    这正是“火炬”成功的标志。

    丘吉尔、罗斯福见“火炬”熊熊燃起,北非敌军即将全部被歼,心花怒放,决定再次会晤,商讨打败德意日的大计。

    ---------------

    7.大西洋海战(1)

    ---------------

    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大败隆美尔、艾森豪威尔一路杀向突尼斯时,丘吉尔踌躇满志,欲为盟军制定今后的战略方针,要求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会晤,共商大计。

    罗斯福觉得应把斯大林叫上,免得让人有盟国不团结之感。

    但此时苏军正把德国重兵围于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军务在身,婉言谢绝了。

    罗斯福、丘吉尔二人颇感失望,随即商议会晤地点。

    罗斯福说由于美国总统不能远离美国,也不能去英国,但可以去有美军驻扎的地区,如冰岛和北非。

    冰岛此时正逢隆冬,冰天雪地,终日雾气腾腾,飞行危险。

    两人自然选择了四季如春的法属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萨布兰卡。

    为了安全,这次会议严格保密。

    1943年1月12日晚,丘吉尔登上一架美制c—46型运输机,离开伦敦,穿过大西洋漆黑的夜空,飞向卡萨布兰卡。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罗斯福于1月9日离开华盛顿。

    总统专列先到了巴尔的摩,然后南下到了佛罗里达的迈阿密。

    从那里乘上飞往非洲的飞机。

    罗斯福在1932年以后就再没坐过飞机,对这次旅行非常满意。

    14日下午,到达卡萨布兰卡。

    此时丘吉尔已在卡萨布兰卡住了两天。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两国的战略方针问题。

    讨论盟国在北非肃清德意军后的行动。

    这是英美两国高级将领、政府要员多次讨论、悬而未决的问题。

    之所以悬而未决,是因为两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英国是欧洲的岛国,世界海上霸主。

    几百年来,英国依靠自己的制海权,在敌国兵力难以迅速集结的地区登陆,与当地同盟军一起以持久战削弱敌人,最后迫使对方接受对英国有利的和平条件。

    这就是英国传统的“间接战略”。

    英国在第—次世界大战中派出几百万远征军,在法国和比利时,实施“直接战略”与德军血战了4年,却战绩平平。

    这一教训更让英国人相信,必须实施“间接战略”。

    首先扫清德国的外围,通过轰炸、海军封锁、颠覆和破坏,削弱德国,尔后在时机成熟时,再令大军在法国北部登陆,横扫西欧,直捣德国心脏。

    基于这种思想,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元帅、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英方首席迪尔元帅,都主张盟军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后,在西西里岛或撒丁岛、巴尔干半岛这些欧洲大陆边缘地带登陆,牵制、削弱德军,将意大利逐出战争,把土耳其拉入反法西斯阵营,在南欧开辟对德作战的战场。

    在德军被削弱后,再大举在法国北部登陆。

    但英国的战略方针遭到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的反对。

    美国没有经历过英国的那种战争经历,主张凭借盟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海军优势,直接大举在法国北部登陆,在佛兰德和法国北部与德军决战,围歼德军主力,直捣德国腹地,结束战争。

    而在南欧开辟战场,势必要影响在法国北部的登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