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419章
    [1624]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1625]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1626]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温体仁入阁,成为了大学士。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1627]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