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415章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1609]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1610]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1611]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1612]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